本报记者 王展宏 本报通讯员 谢经霞 史丹
近年来,为了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及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市紧紧围绕城市湿地生态建设这条主线,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修复水平,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市域重要河流、水库等湿地生态环境为主体,以生态补水、生物水质净化、栖息地恢复等为举措,对泗河、梁济运河、新万福河等河流开展保护性修复,先后实施了南四湖湿地和湿地公园保护修复项目23个。为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开展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修复,高标准实施都市区“绿心”工程建设,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之路。济宁城“300米见绿、500米见园、3公里进林带、5公里进湿地”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请看本报记者采写的济宁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系列报道之二: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由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景观之一,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其他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还具有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等多种功能。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位少女,那么一汪汪碧池、一丛丛绿的城市湿地公园,就是她灵动的眼眸,清幽深邃,融化的了这座城市的喧嚣,也承载的了它的诗意和远方。
素有江北小苏州之称的济宁市,是大运河沿岸城市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古运河穿城而过,镌刻下“运河之都”的永恒记忆;太白湖的开发建设,急速展开一幅大美的湿地画卷;同时,济宁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湿地建设也为其开辟了生态发展的良好途径;连母亲河泗河流域也被疏通唤醒,披上了绿装……
依托丰富的河湖资源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济宁城区河湖资源丰富,西部有扩建的梁济运河,水道宽阔,水质优良,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具有防洪除涝、引水灌溉、航运、南水北调等综合功能;中部以洸府河生态休闲带为轴线,打造城市生态休闲景观带;东部则以泗河绿色发展带为廊道,穿越城区东缘南下,带动沿线城镇,形成东部工业经济集聚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带。
城区南部是作为南四湖分支的太白湖,水面宽阔、空气清新、总水面积达18000余亩,集游乐、休闲、度假、水上运动、生态保护于一体,也是济宁市新一轮城市规划的主城区所在地。
荷韵太白湖,自然生态与城市发展完美融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当你漫步在济宁太白湖湿地,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种生态与美的统一,更是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沉醉。太白湖湿地占地面积3800亩,投资6700万元,主要功能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水量,是南水北调东线治污控制单元,也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水质的重要保障。工程水质净化处理工艺采用复合潜流湿地+水平潜流+表面流+稳定塘处理方式,是技术最先进、工艺最复杂的湿地技术,处理规模7.5万吨/天。经过湿地净化的水,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后排至南四湖。
“新区规划设计好,绿树多,空气新鲜,每天来这里活动一下筋骨,散散步很舒心。再配上数千亩的湿地,好一个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的生态新城。”初冬时节,66岁的刘大爷站在太白湖景区的青石小径上,兴致勃勃地做着晨练。
太白湖旁的市民公园里每天人流络绎不绝。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理念,市民漫步其中,可享受到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的景观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修护与保护,太白湖湿地已经成为济宁市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生态宜居、旅游乐趣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运河之都”透射着济宁的城市风情。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京杭大运河,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济宁这片土地。特别是古运河在济宁老城区蜿蜒迂回,留下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情。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条像那首歌里唱的一样的“一条大河”,济宁人心中的“一条大河”就应该是梁济运河。梁济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流经梁山、汶上、嘉祥及济宁任城区等县区,于李集西南济宁湖口入南四湖。
“两岸抱绿运河水,千帆共舞济宁风”,大运河作为保障南水北调水系安全的调水主干线、凸显运河历史文化的田园风光游憩带以及联系新老城区的绿色纽带,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济宁市以“运河新城”开发建设为引领,带动大运河沿岸加快步伐向运河生态经济体验区,运河生态居住休闲区迈进。
为保证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梁山县全面贯通东部梁济运河、北部龟山河、西部西环城河、南部流畅河等水系,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发展理念,凸显“水浒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特色,重建昔日的“八百里水泊湿地”,大力开展湿地恢复和培育活动,种植水生陆生植物100多个品种。
寻芳泗水滨,唤醒古老的母亲河。济宁市的母亲河——泗河,发源于泗水县泉林陪尾山下,是南四湖湖东地区最大的山洪河道,向西流经7 个县市区,承担着济宁市 37 个乡镇和 200.8 万人的防洪安全、生产生活用水,在微山县入南阳湖,全长159公里,流域面积2366平方公里,也是南四湖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
“过去这里是废弃的砖厂,荒芜的泄洪道,如今通过修复治理建起了美丽的湿地公园,生活在这里真是太幸福了。”兖州马桥湿地花海彩田周边居民由衷地感慨道。
龙湖湿地在马桥湿地上游,该湿地重点在泗河滩地内建设湿地稳定塘、人工潜流池和表流池等,与泗河主河床自然生态和堤外生态林融为一体。通过湿地系统,对企业中水和泗河水进行连片蓄存、循环净化,处理后的中水既可排入泗河,又可引水入城,补充城区生态景观用水。马桥湿地以农业为主导,打造花海彩田景点,发展综合性的特色乡村旅游。连成一片的龙湖湿地和马桥湿地已经成为泗河绿色发展带一张独具匠心的“生态名片”,近郊游的热地。
打造多处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改善湿地生态。依托“三河一湖”良好的自然条件,打造生态城市、宜居城市需要发挥湿地的功能。近年来,我市沿河沿湖打造建成了微山湖、泗河源、孔子湖、梁山泊、金水湖等国家级湿地公园,连同省级和市级湿地公园总计35处,成为人们感受湿地风光、休闲赏景的好去处。
曲阜孔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处以尼山水库为核心建起的湿地公园,因圣人孔子而得名。每到风光秀丽的季节,白鹭、鸿雁与葱绿的芦苇荡在平静的湖面上,相映成唯美风景画,让人流连忘返。虽是人工湖泊,却与尼山浑然一体,为圣山增添了美丽的湖光山色。为保持湿地内的水流畅通,曲阜市开展河道疏浚工程,对三条流入、一条流出湖区的河流进行疏浚,并进行生物保护工程。同时加强湿地调查、监测与研究,形成规范、完整的监测体系,实现对湿地资源的系统、全面、动态监测。
近年来,金乡县精心做好“水”文章,实施“九湖五河十八湾”生态治理工程,形成了“河湖贯通、湿地相连、城水相依、亲水休闲”的城市水系景观。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于2017年成功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公园两岸郁郁葱葱、环境优美,树草相间,色、香、形结合,春花、夏草、秋叶、冬林四季景色调和,湿地与县城水乳交融,尽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形成了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金乡特色湿地景观。该湿地被袁兴中教授评价为“华北平原地区湿地保护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协同共生的典型代表”。
实施都市区“绿心”工程 加快城市转型
为将采煤塌陷地劣势变为生态环境优势,2020年市政府加大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治理力度,加快都市区“绿心”、少康湖、九曲湖、十里湖等项目建设,新治理采煤塌陷地4.1万亩。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完成16处露天矿山治理和7处矿山复绿,保护修复湿地10万亩。
邹城太平镇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项目就是加快城市转型,实施都市区“绿心”工程的一个典型范例,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邹城市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年产原煤近1883万吨,占山东省年产量的16%以上。采煤形成大量塌陷地,导致耕地损毁、道路迸裂、房屋垮塌,“天灰、地陷、河流污染”成为了邹城市的环境“痛点”和生态“伤疤”。其中,太平镇是邹城最大的采煤塌陷区,33个村庄发生道路迸裂、房屋垮塌,11个村庄沉陷,涉及人口3.6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邹城市按照政府主导与采煤企业实施“双管齐下”治理模式、政企协作的“双重保障”机制、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价值实现”路径,在太平镇实施以采煤塌陷地治理、地质灾害搬迁、生态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绿心”工程,加速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
他们坚持规划引领,绘制鲁西南都市区“绿心”蓝图。按照“功能分区、因地制宜、系统治理”的原则,编制了《邹城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规划》和《都市区绿心项目规划》。以太平镇为核心,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开发利用,建设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的“绿心”项目。
他们坚持系统治理,推进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有机衔接湖泊、湿地、森林、农田四大生态系统,建立以湿地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统,构建水生植物群落和完整的“草——鱼——鸟”水生生物链,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同时,依托塌陷地治理后形成的独特自然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渔文旅”生态产业,推动“生态洼地”变身“产业高地”。
治理后形成湿地面积6500亩、恢复耕地3600亩,区域内湿地面积占比达到42.75%;塌陷区水质改善效果显著,水体中化学需氧量浓度、氨氮含量等指标大幅下降,水质由劣Ⅴ类变为地表Ⅲ类;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强,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维管植物由原来的不到200种发展到400种,鸟类由原来的75种增加到167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珍稀鸟类13种,国际濒危鸟类7种,并在太平湖区域首次发现了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
走进湿地 爱护湿地 投身大自然的怀抱
鱼儿畅游、鸟儿欢唱、水草漂荡,都尽情地展现着湿地的沉静之美。
每年春夏时节,济宁市太白湖湿地都会迎来一批批鸟类摄影爱好者,来这里度过每年一度的“爱鸟周”和“全球观鸟日”。太白湖湿地是目前济宁地区野生鸟类种类最为丰富的地方,又是青头潜鸭在济宁的第一发现地。青头潜鸭作为比大熊猫更为珍稀的物种,其实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然而绝大部分济宁市民并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济宁的湿地健康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全球青头潜鸭种群的延续,而以青头潜鸭为代表的众多水鸟又作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保护它们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未来。目前济宁市摄影家协会与曲阜师范大学观鸟协会在SEE任鸟飞项目资助下,合作举办相关保护宣传活动,为保护救助青头潜鸭做了大量工作。
因为关注而了解,又因为了解而热爱,越来越多的人们就是这样走进了观赏自然、爱护自然的行列。
每年4月,太白湖湿地举办的“放鱼节”,市民扶老携幼前来参与放鱼养水活动,积极踊跃;到了7、8月份每年一度的荷花节又次第在微山、鱼台和太白湖举办,赏荷吃鱼,大饱眼福口福。节会经济也会拉动消费,促进渔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
“湿地管理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工作,需多部门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济宁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济宁市专门印发《济宁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责任分工》,明确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及县区职责分工,并规定完成时限,将一部分保护成效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体系。
经过了这些年的修复与建设,济宁市的湿地保护和建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湿地管理、湿地文化、湿地经济日益走进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
湿地的保护和建设需要政府的主导,更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利用新闻媒体,借助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科普日等特殊节日,开辟宣传专栏,组织开展“走进太白湖湿地,体验生态美丽家园”、“魅力湿地济宁行”、湿地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通过湿地科普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努力营造全社会湿地共建共享浓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开发要以生态保护为主。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地球之肾”——湿地,济宁市正在努力做好自己的功课。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让湿地融入城市,让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城市才能更美丽宜居。济宁人民已经共同行动起来,走进自然,了解湿地,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