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7日
首页
第06版:

孔府菜 餐桌上的儒家文化

孔府菜 餐桌上的儒家文化

■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影报道

孔府菜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典型官府菜,现在它正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美食。

一道迎宾,铁观音在素白的瓷盏中悠自荡开;二道叙谈,菊香从杯盖的张合中轻轻透出;三道滋补,银耳的温甜从金色杯沿融入脾胃。有朋远来,一路风尘,行途饥渴。先饮三道茶,才上孔府菜。

瓤金钱香菇拼酱汁茄子、珍珠棒子鱼、丁香豆腐、金钩银条……这是现在能吃到的孔府菜。在《论语·乡党》中有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成为延续至今的孔府菜制作标准。

一根细长的绿豆芽,顶着嫩黄豆瓣的芽头被摘下来,它将以丁香花的装扮重新登场,与拥有15个侧面的豆腐,搭配出色泽诱人的美味。剩下的幼白芽茎并不会被丢掉,它和切得匀细的肉丝一起,经过快火翻炒。在被放入餐桌之前,它已经有了一个动人的名字:金钩银条。

孔府菜烹饪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孔府菜做得就是一个讲究。粗菜细做,细菜精做,物尽其用。这种讲究,已经成为了孔府菜的经典。

一条孝鱼,大厨们费了2个小时,才切成玉米的形状。为了做好一顿名叫“美丽中国”的宴席,大厨们忙活了一上午才完成。“费工费时”,孔府菜的讲究也决定了它的价格不菲。在高端饮食市场,孔府菜因它的历史传承与精细做法而备受瞩目。在孔府菜走向高端的同时,这并不妨碍孔府菜成为寻常百姓家的美食。

2018-09-27 孔府菜 餐桌上的儒家文化 1 1 日报 content_587857.html 1 孔府菜 餐桌上的儒家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