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尽文
本报通讯员 代传春
“我叫武春友,是市安监局党组选派到咱兖州区新驿镇姜村的‘第一书记’,驻村两年时间虽不长,但既然进入了这个‘考场’,我就有信心、有决心和大家伙一起办好咱姜村的事,共同答好驻村帮扶这张考卷。”去年4月5日武春友到姜村报到时,向在场的党员群众坦率表心迹。
“不愧是当过兵的人,说话干练,行事稳重。”“干工作对事不对人,不怕得罪人,不干眼皮子上的活。”“是个有担当的干部,能干硬活。”……采访时,提起市安监局派驻“第一书记”武春友来,村里的党员群众就像“一家人”事事儿清。
啃下这块硬骨头
对曾有着20多年军旅生涯的武春友来说,“第一书记”考场就是新的战场。
“你什么也不用干,只要你当‘第一书记’这两年里能把俺村的雨季积水内涝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那就算俺们烧高香谢天谢地了。”一连几天的走访,群众类似的气话一遍遍烙在武春友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武书记,大家的气话您别往心里去,这都是因为村里穷造成排水沟年久失修,让大家伙心里堵了气。”村支书王明一脸愧疚。
“我哪能生气,你看咱村这地势,雨季内涝排不出水去咋行?咱得抓紧想法啃下这块‘硬骨头’,不能让群众心里再堵气了。”武春友及时将村情向局党组汇报,打响了“赶考”的首场攻坚战。
自今年5月15日的首场大雨起,到现在一连几次的大雨使姜村新修的长1900米的排水沟接受了考验。曾因雨后积水内涝问题与武春友发生过激烈言辞的一位姜姓村民既叹服又愧疚,“武书记,兄弟俺当时真不该在那么多人面前对你大呼小叫,让你下不了台。”
超市成了情报站
姜村有家蔡云海超市,武春友平时吃的用的大都是从这家超市采购。
驻村刚开始时,村里大多数人对武春友还不熟悉。于是,武春友每到超市购物时,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听说咱村来了个市里派来包村的‘大官’,这下咱村兴许能变变老样子了。要不,咱这落后的帽子戴到哪天才是个头。”
“也不一定,人家又不和咱沾亲带故,哪有那份闲心去想咱的事,还不是来镀金的。”
“现在都在搞美丽乡村,不知能不能给咱村修好路,再美化美化环境?”
“咱村的路灯,光过年过节亮那么几天,简直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
说者似无心,听者却有意。武春友如获至宝,没想到小小超市却成了他搜集社情民意的“情报站”,赶考动力的“加油站”。
于是,武春友一边循着民声修改驻村帮扶计划,一边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实施了长3000余米、面积近20000平方米的“井字型”主街改造提升工程,率先对南大街进行了绿化,共栽植海棠、银杏、红叶石楠、冬青等30000余株。接下来,又粉刷墙壁6000多平方米,建成文化墙1000余平方米。目前,村主街道实现了天天定时亮灯。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面对姜村的每一名精准扶贫对象,武春友坚定小康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信念,精心制定精准扶贫目标任务和一户一策扶贫计划,在坚持定期对贫困群众、困难党员进行走访慰问,严格落实低保兜底、产业带动、大病救助等政策的同时,还采取“贫困户+第一书记+村干部+党员”的模式共同帮扶,今年又对全村扶贫家庭实施了免费改厕、房屋维修、硬化院内路面等,他还与村“两委”干部研究制定了花草管护、卫生清理等10多个扶贫公益岗位,想方设法让贫困家庭更多的增加一份收入。
今年58岁的姜洪海在扶贫户中情况尤显特殊,一个人既要照顾妻子、弟弟两个生活自理困难的人,还要挣些钱贴补家用,可现实让他分身乏术。“现在好了,武书记和村里给我提供了禁烧值守、保洁员的岗位,不出村一年就能收入8000多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妻子和弟弟。”姜洪海边说边擦拭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