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兴事业兴。“十三五”以来,市人社局坚持“人才优先”工作理念,积极参与制定我市人才新政,立足职能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人才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引育实现量质齐升,人事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人才平台规模不断扩大
“十三五”以来,市人社局贯彻落实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人才支持计划,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人才政策含金量更足、比较优势更加明显。注重对各类人才平台的发现培育,不断强化平台集聚作用。
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5家,累计招收博士后134人,覆盖了信息技术、机械、煤炭、制药、农业等主要行业,有效发挥了吸引和聚集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建成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1家、省级专家服务基地3家、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6家,不断吸引专家智力向基层流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
人才引进更加精准务实
坚持“按需引才”工作导向,定期开展人才需求普查调查,按照产业类别、需求专业编制了人才需求目录。创新开展校园招聘方式,精准开展“项目专场”“行业专场”“企业专场”校园招聘。“孔孟之乡·文化济宁——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荣获“优秀项目奖”。五年来,全市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1.1万人。
技能人才培养开创新篇章
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创新组建全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团,首批19家技工院校、129家企业加入,“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被人社部发文重点推广。目前,集团院校全日制招生较上年增加1000余人、突破8500人,社会化培训和技能鉴定人数预计年底双双突破3万人。“十三五”期间,全市技能人才达到33万余人,高技能人才8.8万余人,为我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出入境和居留、职称评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23项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为471名高层次人才颁发了“圣地人才一卡通”。五年来,兑现各类人才补(津)贴8100余万元。
合伙人招募带动乡村振兴
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市,率先出台《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管理办法》,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合伙人”模式,除资金合作、创办企业、技术入股等形式外,还探索推出“集体合伙人”模式、创新提出“合伙人晋升”模式,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目前,全市设立市级乡村振兴工作站20家,招募合伙人173人,落地项目146个,带动就业1.4万余人,“全省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工作现场会现场会在泗水县召开,推广了我市经验做法。
职称评审“直通车”内生活力
在事业单位招聘方面,全面取消户籍限制,放宽应聘年龄。充分落实招聘单位用人自主权,除高校外,教育、卫生健康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由各级主管部门自主组织实施。创新实施事业单位“优才计划”,启动实施“人才回引计划”。
在人员管理方面,事业单位因事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聘用制目标基本实现。统筹推进基础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生产经营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制定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实施意见,人员管理更加灵活。
在职称制度改革方面,授权县级开展教师中级职称评审,授权如意集团等企业自主开展评审。创新开展基层卫生高级职称岗位设置和评审工作。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开辟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在全省率先开展建设系列“以考代评”“考评结合”改革,在审计系列试点开展打包评审,职称评审更加客观科学。“十三五”期间,我市年均新增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900余人。
(通讯员 济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