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雁南 梁琨 摄影报道
本报通讯员 乔志宇 缪学振
小周村,位于鱼台县的王鲁镇,既滨邻南阳湖,又近靠县城,这个仅有300多农户、1100余人的小村庄就在不久前,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12月10日,记者来到这里解读这个“全国文明村镇”的“文明密码”。
虽已至寒冬,小周村宽敞洁净的街道两旁,仍充满生机,沿街房屋的每一处墙面上,都绘制着丰富多彩的主题墙绘。村民们,或聚在村广场上,玩着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或带孩子在主题墙绘前讲故事、教识字,悠闲而舒适,惬意而幸福。
“俺村不仅村容整洁,产业发展也不错,有稻虾养殖、大米生产、木耳种植和加工,还新建了冷库仓储物流中心呢。” 村民周建刚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他们村的幸福生活。“村里实行气代煤,老百姓家里都通上了天然气,环境整洁,空气新鲜,比城里人的日子过得都舒坦。”村民李爱霞一脸的幸福。
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小周村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开展土地流转,盘活村头村尾及周边闲散土地,不仅鼓励吸引了本村村民返乡创业,还吸引了稻虾、水蛭养殖、莲藕种植、木耳种植与加工等多家企业的入驻,由此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实现在家门口打工就业。近来,鱼台本地品牌优质大米生产企业“鱼湖香米业”、现代化的冷库仓储物流中心又落户小周村,不仅进一步壮大了村庄集体经济,又为村民解决就近就业、增加收入带来了福音。
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对村庄整洁、庭院文明又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听民声,顺民意。村两委再次讨论研究“村庄整治、坑塘治理” 问题,通过多方筹资,先对坑塘周边垃圾进行集中清运,再对平整后的垃圾场进行道路硬化提升,种植观赏树木和草坪,安放石桌板凳、休闲长椅。过去人们绕道走、掩鼻过的“垃圾场”,如今已变成了广大党员群众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为提升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位村民都参与村庄自治行列中,让村庄管理更加精细化,小周村党委按照“规模适中、方便管理”的原则,将全村划为39个网格,每个网格选聘一名党员参与进巷、包路、治塘,实行道路“路长制”、坑塘“塘长制”、小巷“巷长制”,定人、定岗、定责,做到了“提名知事、提事知人”,真正做到党员在巷有责、在路尽责、在塘守责;再通过定期召开“党员巷长”工作例会,落实责任清单,填写《党员巷长工作手册》,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为全力搭建为民服务平台,他们还建立了“巷巷通”微信群,围绕时代主题教育、国家政策宣传、村居建设、群众教育服务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为给村民提供一个宜居、宜业的生存环境,他们利用村文化广场资源,为村民提供象棋、图书、玩具、报纸等,供人们休闲娱乐,陶冶情操。他们又深入挖掘村史、整理村庄英才事迹,并以此为主题,让群众共同参与墙绘,“一笔一画绘蓝图,一墙一图妙成景”。“墙绘不仅美化了村庄,还在教育孩子、营造村庄文明氛围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参与村庄墙绘画制的村民说,墙绘上既有政策宣传,又有孝、廉文明风尚,让原本空旷“灰冷”的大街变得生动而有生机。
小周村还定期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示范户” “美丽庭院”“诚信村民”“党员示范家庭”“传帮带示范家庭”等评选活动,先后有30多名党员群众、30多个家庭获得殊荣,通过带头示范、以点带面,在全村营造了人人争当先进、户户庭院整洁、处处干干净净的文明氛围。
近年来,小周村先后荣获“文明村庄” “省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如今又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如今小周村,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它不仅成为鱼台县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成为百姓羡慕向往的和谐家园,人们生活在这里,感到知足踏实,舒心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