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
第03版:

用好教育经费每一分投入

12月21日 《 人民日报 》 张烁

背景: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久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8.2%;占GDP比例为4.04%,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

观点摘要:这笔经费,花得暖心。从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义务教育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占比最高,2019年占到52.7%,体现了“保基本”;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年均增长15.4%,在各级教育中增长最快,体现了“补短板”;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10.9%,高出全国年均增幅2.7个百分点,体现了“促公平”;教职工人员支出占到62%,比2015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支出重点逐步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转变,体现了“提质量”。更让人欣慰的是,寒门学子再不愁上学难,用于学生资助的财政资金累计支出超过5000亿元(不含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年均增长8.35%。

近年来,教育投入充分发挥了保障教育发展、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增强教育内涵、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导向作用,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应做到统筹兼顾。既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保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也要立足基本国情,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同时,要区分“轻重缓急”。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要突出“重点”,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具体支出项目之间要突出“优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在地区和群体之间要突出“倾斜”,着力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倾斜,推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在此基础上,也需着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投入等。

“砸蛋糕惩罚不戴口罩者”?这番策划很不“正能量”

12月20日 《新京报 》 李万友

背景:日前,一段号称“宣传正能量”的短视频引发不小的争议。视频中,男子手拿蛋糕和口罩,声称给没戴口罩的人发口罩。如果有人拒绝戴口罩,男子便将蛋糕砸在对方脸上。在这段近2分钟的视频中,多名“路人”被砸蛋糕。这让不少网友感到不妥。有网友质疑,以浪费粮食为手段的拍摄,算哪门子“正能量”?

观点摘要:事实上,这种以浪费粮食为代价的摆拍,是哗众取宠的“骗流量”行为,完全没有所谓的“正能量”可言。若非摆拍,其行为的暴力性可能还涉嫌违法。但讽刺的是,该视频的点赞却高达数十万,且目前仍在播放之中,确实收割了不菲的流量。就此来看,所谓“宣传正能量”背后的目的,已然达到。问题是,所“收割”的流量纯粹是打着“正能量”的幌子,用“恶作剧”的形式获得的,这种宣扬无故冒犯、侵扰他人,肆意糟蹋食物的行径,极不光彩,也不值得提倡。

另一个层面去看,对于在某些公共场合不戴口罩的人,公众确实有义务和责任劝说,但那是建立在合法、正当的前提之上的。而按照有关疫情防控规定,对于室内公众场合不戴口罩的行为,有关部门也可以按规处置。

不合规药品为何能“一路畅通”

12月18日 《北京青年报 》 秋实

背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关于18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的通告,涉及多个生产企业的11种药品,其中5种为中药、4种为注射用针剂,还有2种为复方制剂。为何不合规药品依然能够在市场上流通?专家分析,此次药品不合规所涉及的问题不仅起源于生产端,也涉及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建议加强全链条药品监管。

观点摘要:不合规药品既然能够“一路畅通”,说明中间环节的阻截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这提醒我们,药品监管不仅要紧盯生产环节,还要强化对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管。这有利于发现生产环节遗留下来的问题,从而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还能发现流通和使用环节出现的新问题,比如药品变质等。

从大广场到小隔间

12月18日 《 中国青年报 》 申竹月

背景:从天涯、猫扑等论坛到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网络社交前期呈现的是“大广场”的特质——话题广泛、参与人数众多,每个参与者都会对不同领域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今,网络社交却开始“隔间化”——人们以各类社交媒体为依托,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结成稳固的小圈子,把“大广场”切割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隔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听圈内声”“兄弟们把XX打在公屏上”“阿伟死了”等圈外人无法理解的话,却会让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人相视一笑。

观点摘要: 社交圈的“缩水”,一方面说明年轻人个性发展越来越得到认可,年轻人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愿望受到尊重。但同时,小圈子社交也产生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圈子有自我发展的闭环,设立了内部未加规定却普遍遵守的软规则。信息茧房的存在让圈子里的人不断加剧自我认同感,产生“回声室效应”,更易激发群体极化现象。

同时,一些小众圈子一旦“出圈”到大众视野,可能会在经受主流文化价值的审阅中,产生碰撞乃至对抗。个别违反公序良俗的现象也会引发社会对某个小众圈子的抨击。因此,要对侵害社会秩序的小圈子行为及时加以制止,并对青少年加强教育引导。整体而言,对于社交“隔间化”的社会现象,还是应当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若只因为圈子“大”或“小”就对其横加指责评判,将会造成小圈子愈发封闭,以致野蛮生长的状态。每个人合法的兴趣爱好都值得尊重,每个人都有追逐爱好的自由,对小众文化报以包容态度,让社会的精神与文化世界更加丰富多元,多姿多彩。

(华峰 辑录)

2020-12-23 12月21日 《 人民日报 》 张烁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58571.html 1 用好教育经费每一分投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