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贾滢泉
新时代赋予人大工作新定位,济宁市人大常委会把握时代新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履职质效,积极探索务实高效工作新模式,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贡献人大智慧,在深化依法治市实践中发挥人大作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提供人大支持,积极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
预算联网优化升级
财政监督有亮度
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创新预算决算审查监督机制,在市县联网全覆盖和省市县三级纵向贯通的基础上,建立起“发现问题——交办问题——跟踪整改——落实反馈”的监督闭环运行模式,实现了联通部门多、使用范围广、预算监督全口径、部门监督全过程。目前,市级及11个县市区均与省人大、本级财政预决算业务系统联通,实现了市县联通全覆盖和省市县三级纵向贯通;市级与市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审计局、国资委、统计局等10个部门的横向联通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还实施系统端口分步联通工作,市级已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主要领导,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开通端口25个。
在省人大预工委和浪潮集团指导支持下,加大应用力度,结合预决算审查、部门预算监督、重点专项资金审查、转移支付监督、政府债务监督、国有资产监督、代表服务等工作,进一步开发了系统查询、预警、分析、服务等功能作用,为人大代表及时了解预算信息、主动参与预算审查监督创造条件,为常委会履行预算决算审查监督职责提供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撑。10月15日,全省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会议在我市举行,现场操作演示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应用,生动展示了我市推进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工作实践。
创新融入社会治理
代表履职有深度
围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组织引导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收集民情、反映民意,帮助解决脱贫攻坚、生态环保、乡村振兴、义务教育等实际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助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2020年4月,济宁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决定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中深入开展“倾听民声、解疑释惑、助力化解风险”工作。按照“小切口、具体化、可操作”的要求,每季度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工作,各县市区成立了工作机构,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代表定期接待群众,每月15日为各级代表统一公开接待日;代表定期走访群众,每位代表每半年至少参加一次集中走访联系活动,常态化开展入户恳谈、座谈交流,组建“代表听民声”工作微信群、QQ群,全面掌握民声民意,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每季度围绕活动主题,组织代表对专项工作进行视察,听取部门工作汇报,帮助代表直观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代表在工作中既要当好“宣传员”也要做好“代言人”,利用自身资源,发挥专业优势,帮助群众理路子、出点子,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助力化解风险方面市人大常委会也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子。代表建议办理质量规范提高。承办单位实行主管领导和具体承办人员分级负责制,加强与代表联系沟通,及时通报办理情况,并在本季度办结及时答复代表,答复按照统一格式行文,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发,并加盖单位公章。代表建议督办力度明显加大。及时听取承办单位汇报,适时组织代表开展视察检查活动。健全政府答询机制,对重要监督议题进行跟踪督办,对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不重视、敷衍了事的进行通报,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多维度保障民生
视察调研有厚度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全过程,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保基本民生等工作,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对老旧小区改造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对物业管理工作开展专题视察,督导检查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整改情况,确保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深入调研全市林下经济培育工作,细致了解林下种植、养殖、旅游等业态的运作模式、技术支撑、盈利情况等,并提出可行性建议。调研全市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和体育场馆利用情况,着力推动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改善全民健身的条件。对全市残疾人保障和脱贫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对《济宁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进行立法调研,推动以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对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及管理使用情况开展调研,围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征求意见建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普惠学前教育的需求。就《济宁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及“回头看”,确保古树名木得到有效管护。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进行视察,助力解决工作中的堵点、卡点、难点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