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7日

怀古诗中之绝唱

刘舒月

读《诗经》,最喜欢的当属《王风·黍离》,它位列《王风》之首,由此可见其文学意义及艺术价值。

看那黍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我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看那黍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我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看那黍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我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据《诗序》中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有了这一创作背景之说,再加上诗文中具象与情感的表达,我们基本上就可以认定它为一首伤今怀古之作了。

本诗沿用了《诗经》中诸多诗歌一贯的写作手法,即以景起兴,然后再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以景语来表达情语的艺术效果,正如朱熹所评论:“黍之离离,与稷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稷穗下垂如心之醉,所以起兴。稷之实,如心之噎,故以起兴”。由诗的内容可见,本诗共分三章,而每一章的一开始部分,皆是以具体的物象“稷”来作为起兴的,以引出下文关于家国兴亡情感的表现,以及作者内心对上天的质问,对人类命运的呼号。

诗文中的“因苗以兴心摇”“因穗以兴心醉”“因实以兴心噎”,称得上通篇之妙笔,由“苗”到“穗”再到“实”,呈现出了时序的更迭,而“心摇”“心醉”“心噎”,则体现了情感由浅及深,循次而进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在时世变迁、沧海桑田以及家国忧思中的沉郁心情,随着物象和时间的转化而逐渐地加重。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写作手法,三章中只换六字,起到了分章换韵的效果,使整首诗在回还往复中达到了一往情深、低回无限的情感氛围和空灵抽象的艺术境界。而每一章的最后,更是直抒胸臆,把物是人非、知音难觅、世事沧桑的孤独情怀和无奈的呼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既叹时人莫识己意,又伤所以致此者——“此何人哉?”追怨之深,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与深深的思考。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句虽含蓄蕴藉、廖廖数语,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处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知音难觅”的遗憾以及智者的孤独等境地,那一副忧心忡忡的面貌便由此跃然于眼前。

《王风·黍离》不仅是咏史怀古诗中的绝唱,而“黍离”一词亦成为伤时悯乱、怀念故国家园的代词,也更让后人念念不忘。

2018-09-07 刘舒月 1 1 日报 content_582428.html 1 怀古诗中之绝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