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7日

消解负面情绪,《论语》如是说

张培水

《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我们会首当其冲想起宋初宰相赵普的那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它对每个人最寻常的帮助是什么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还是一部心理学巨著,告诉我们如何快乐、幸福。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小人最终归结到心态上,区分相当简洁明了:生活中君子总是幸福感更强,小人总是惶恐不安。

“长戚戚”,不同于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不同于为他人分忧的善良,它深深地打上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底色,因而格局不大、境界不高。若用世俗的眼光看,孔子最应该“长戚戚”的,一生贫困潦倒,落魄失意,但他不怨天、不尤人,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幸福感很强。这除了因为他站在道德高处,心胸宽广、乐观开朗外,还对几种典型消极心态相当警惕,并有许多消解的技巧和心得,这对我们今天感受快乐、把握幸福不无启示。

“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欲速则不达”是孔子告诉学生子夏的话。此时的子夏已为莒父宰。子夏做学生时没告诉他,做了县令却要专门提醒,可见孔子对官员因急于求成而造成的祸患相当警醒。有些事,急不得,尤其为政,“新官上任三把火”,恨不能一夜之间,立竿见影、河海晏清,热情和初衷都是好的,但情况不明,心中无数,操之过急,常常事与愿违,到头来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其实,人常有短期之内完成目标的渴望,认为越快越好。做官的想一夜腾达,经商的想一夜暴富,为学的想一夜成名,反应在情绪上就特别着急、焦虑。殊不知,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发展规律,欲速反而不达,越急切,简单粗暴和武断的毛病就暴露出来,反而离成功越远。

揠苗助长、杀鸡取卵等故事,就是欲速则不达的不同解读,显示了人们对成功的焦灼和短视。人人都渴望成功,但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从容淡定一些,每一步都走扎实一些,每一步都享受小而确定的幸福,完成量变到质变的累积,或许成功就会如约而至。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要攀比富贵。人在富贵面前,常缺乏定力,常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动,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心境,尤其攀比,欲望得不到满足,羡慕、嫉妒、仇恨便由此产生。孔子很少负面情绪,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富贵看得开,富贵不是不好,也不是不要富贵,而是要认真审视富贵。他把精神的高尚置于富贵之上,把富贵看轻,心胸就宽阔了,境界就高远了。

在世间,人需要精神和物质两条腿,才能平衡自如地行走,否则,只能磕磕绊绊,行而不远。孔子生活在物质极度困乏的时代,却能看轻富贵,依靠精神上的超脱,走向道德的殿堂。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精神上的超脱,才能使生活平衡幸福,不然,一味攀比富贵,便失去了欣赏另外一切的心情,人生变得乏味而低俗、迷茫而焦虑。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要等靠他人。从根本上说,君子和小人一个向内求诸己,一个向外求诸人。一事当前,一个向内搜求自身内在的力量,以支撑自己,渡过难关,因而内心总是愉悦平和的;一个向外乞求外在的力量,以讨得生活,因而情绪上总是患得患失、怨天尤人。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君子反求诸己,从自身找原因,唯恐疏漏在己,不会推诿他人,因而每一问题的解决,就是才能和德性进步的一次契机。而那些小人,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每遇一次问题,便是一次的堕落。

因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应忘掉孔子“君子求诸己”的教诲,幸福快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他人恩赐的,幸福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自尊、自信、自强,是获得幸福的重要前提。

“不重则不威”——不要浮飘。孔子认为立身当以厚重为主,生活中常称此类人“有两把刷子”“这人办事真稳当”等。不厚重反应在心态上,就是定力不够,专注度不够,内心空虚,不自信。相由心生,不厚重反应在气质上,就是做事停留表面,深入不进去,东张西望、飘忽不定,给人浮躁浅薄的感觉。的确,一个人像羽毛一样飘在空中,轻率、轻浮,便没有根、没有底,更没有厚重可言。明朝人解缙曾有一副对联,专门讽刺这类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孔子用反面推理的方式告诉我们,厚重的用力处是“学而固”。厚重和学固是一枚钱币的两面,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自然会厚重,厚重之人自然会巩固学习。对个人来讲,学固是达到厚重的重要途径,学习要有沉潜的功夫,潜心静气,耐住寂寞,积蓄能量,才会“腹有诗书气自华”。浮躁的人,浅尝辄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最终只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而已。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要抱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曾抱怨“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无)”。确实,世间许多东西,人都无法左右,比如门第出身、兄弟几个、容貌身高、生存环境等,这些古人称之为“命”。但人在“命”面前,并非无所作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改变它,这就是“命运”。因而子夏劝慰司马牛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无兄弟”这一客观事实面前,只要做到能恭敬、有礼数,做事没差错,任何人都会把你当兄弟的。

孔子要人们“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就是让人知道改变命运的着力点在哪里,避免怨天尤人,活出生命的尊严。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一事当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既让自己少有怨气,又不惹人怨,人际关系就会顺畅和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选择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又有什么可怨的呢?“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去多做一些,又怎么会怨天尤人呢?总之,抱怨,因无法改变现状又有强烈不满,只会在情绪上折腾自己,毒害心灵。抱怨的背后是修养问题,修养越高的人,抱怨越少。

负面情绪,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不穿过这个沼泽,就无法到达幸福的彼岸。这像一块田地,不去耕耘就会荒芜;又像一枚苹果,不去揩拭掉霉斑就能毁掉整个苹果一样。我们可以通过不忘初心的努力,通过理性控制情绪,走出小我的狭隘,从而有可能获得我们想要的那种幸福。总之,自己是情绪的主人,幸福全靠自己把握。

■本版摄影 毛毛

2018-09-07 张培水 1 1 日报 content_582426.html 1 消解负面情绪,《论语》如是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