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马新超
近年来,金乡县鱼山街道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蒜都特色小镇为载体,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总要求,打出组合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鱼山智慧”。
聚焦生态宜居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棚户区改造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力举措。鱼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保才说,“2017年以来,我们实施了张庄棚户区、金马湖棚户区改造项目,搬迁群众900余户。实施高庄、花园、樱花苑、金龙湾回迁和鱼山新城商业门面回迁,安置群众1200余户。完成李海社区、石店社区建设,回迁群众619户,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
“这几年,我们街道持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投入,街道拿出12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各村自主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集中行动,清理陈年垃圾1500多吨,农村脏乱差的旧面貌得到有效改善。”鱼山街道办事处主任孙凯介绍说。
绿化工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要求,鱼山街道突出驻地道路绿化,提升村级绿化水平,宜树则树、宜花则花,仅2018年春季就栽植绿化苗木14万余株。
今年,鱼山街道将以美丽乡村连片治理、金马河治理等项目为依托,提升11个村的整体环境,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打造各具特色、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
聚焦乡风文明
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过去我们农村办丧事,吃吃喝喝加上纸活、戏班子,办下来三四万都挡不住。”赵台子村党支部书记赵宝同说,“说心里话,多数群众都不想大操大办,可是人情包袱放不下,加上没有带头的,铺张浪费一度很严重。”
鱼山街道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制订了明确的红白事操办标准,要求红白理事会持证上岗,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倡导厚养薄葬,不仅遏制了攀比之风,也大大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在充分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后,“一人一碗菜,不超过7元钱”“除近亲属外取消披麻戴孝”……统统写进了《鱼山街道白事操办标准》。赵宝同给笔者算起了账,“白布3000元、纸活2000元、响器班2000元,加上饭菜节省下来的费用,简办之后每场丧事比原来至少节约1万多块钱,老百姓都很赞成。”
同时,鱼山街道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深入推进送戏下乡、广场舞大赛、百姓大舞台等活动。一年一度的“农民运动会”“农民艺术节”已经成为鱼山街道的品牌活动,运动会上扛化肥、拔河、斗拐等项目趣味十足,艺术节上农民朋友自编自演热闹非凡,在寓教于乐中形成了与乡村振兴要求相适应的文明风尚。
聚焦共同富裕
人民群众同享发展成果
2017年8月,鱼山街道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镇街。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截至今年7月,全街道共核清集体资产3832万余元,坑塘574.29亩,机动地614.86亩,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鱼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拿出“产业扶贫”“孝心基金”“金融扶贫”等切实举措,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鑫德顺食品有限公司是鱼山街道产业扶贫的企业代表之一。鑫德顺公司通过“金融扶贫”贴息贷款的形式,签订协议帮扶58户贫困群众,每年给予贫困户2000元的帮扶资金,用于改善贫困户生活。同时,在公司建设精准扶贫就业车间,为贫困户提供食品初加工、包装等岗位,月收入1500元左右。街道专项扶贫资金52.25万元入股了该企业,35户贫困户每年可以在这里拿到分红1492元。鑫德顺食品董事长杨保顺表示,“农闲的时候,附近的贫困群众在我这里打工,剥蒜皮、扛蒜袋,手速快的每天可以完成20筐大蒜,男劳力可以扛七八吨蒜,一天就可以挣到100元左右。”
在此基础上,鱼山街道还实施了特色产业致富一批、土地流转扶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等“精准扶贫十个一工程”,截至2016年底,辖区内704户贫困户、1520人已经实现全部脱贫,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咬定目标不放松,积极作为不松劲,乘势而上,砥砺奋进,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鱼山落地落实。”展望未来,刘保才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