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自制玩具 彭可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回忆的时光。 我出生在70年代末,那时的家长们很少买玩具,但我们的童年一样丰富多彩,一样开心快乐。伙伴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加工各种五花八门的玩具,将动手与动脑能力发挥到极致。很多玩具实用性和创造性极高,是我们童年深刻的记忆,而现在有些玩具基本绝迹了。 绿弹汽枪,俗称打柏桐、打噼啪”。这是利用空气压缩原理,制作喷射的小型汽枪。枪管主体是一枝长度20厘米左右,直径约1厘米的竹筒。活塞即撞针一般采用木棍或竹条,要求贴合竹管的内圆,经加工后平直光滑,在竹管内不能留下大的间隙,制作完成的活塞一端加上手柄,子弹大都是用湿纸团做的。 玩的时候,在枪管尾端填塞口和前端出口各装入一枚绿子弹,迅速向前推动活塞杆,随气流压缩膨胀产生势能,“嘭”的一声脆响,子弹就飞向前方了,一般能喷射3至10米。 火柴枪,别称链条枪、洋火枪。它的构造更加精巧,工艺更加复杂。火柴枪的主体是用粗铁丝弯折而成的手枪结构,上端是可伸缩活动的撞针,由橡皮筋触发。枪体通过自行车链条的两个孔洞和撞针连接。前端是固定住的火药仓,也采用自行车链条一端密封起来制成。枪药一般采用火柴头,将一至两支火柴头的药粉刮入弹仓內,然后将皮筋拉紧固定在挂钩上,扣动扳机,撞针快速击发释放,火药仓内的火柴头随即引爆,发出清亮的声响、火光和烟雾。 鸡毛毽。主要采用羽毛来加工制作,它的外围是色彩鲜艳斑斓、挺拔俊俏的几枚大公鸡尾羽,内里是较小的轻盈飘逸的羽毛,底部翅根处用五彩丝线串联穿插,固定在一枚铜钱或是几枚大的纽扣上,用布头和丝线环绕包裹着铜钱,形成一个底托,起到配重的平衡作用。 这是一件玩具,更是一件手工艺品。它精良的制作,考究的用料决定了它的外观出众,卓而不凡,成为当时乡村少女们的最爱和随身装备。记忆中,课间休息时,总能见到鲜艳夺目的鸡毛毽,在女孩的舞蹈中上下翻飞,划出轻盈流畅的线条和不可思议的弧度。男孩子也能试着踢几个,可动作僵硬生涩,没有那种自然轻盈和纯熟。 当然,那个年代好玩的玩具不仅此几种。如今,许多手工玩具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现在的孩子们,玩具多是花钱买来的,由工厂流水线大规模生产。他们有许多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玩具,一代人更比一代人幸福,但他们永远体会不到那个时代属于我们的骄傲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