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27日
首页
第08版:

书坛“夕阳红”

——访军旅书法家姜世禄

本报记者 刘利民 特邀记者 王澎波 张墨盈

他是山东人,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有着山东人特有的质朴和豪爽的秉性。他喜欢书法,更喜欢写毛泽东诗词,他的《中国龙》成为我国书坛的一道旖旎的风景……凝结在他身上的诸多因素,让华力集团郑元华董事长心生景仰,于是此次“书画名家”采访组的北京之行,姜世禄先生便成为我们的重点采访对象。

这其实是一次拜访。陪同者彭述中先生虽是“老北京”但却是山东人,另一陪同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张主任,是跟着姜世禄将军学习书法的学生,再加上郑元华及记者一行这些纯粹的“山东老乡”们,让此次采访,成了一场“老乡会”。

8月7日下午,在解放军某部的一所高级干休所里,记者来到了姜世禄的家。年已耄耋的老人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看到我们来了,在保姆的帮助下,从沙发上坐起来,高兴地同我们握手。军武出身的姜世禄,字金海,笔名心月,1934年1月出生于山东海阳。曾任多家协会、艺术院名誉主席、院长、顾问等。擅隶、篆、楷、行、草、魏碑、金文、甲骨文诸体。在七十多年的书法艺术实践中,受到书法名家的熏陶和指点,遵循“书品诗品画品,人品至上;才气文气灵气,骨气当先”的原则,汲取众长、熔于一炉,食古而化,形成自己“字中有画,画中见字,诸体参错,苍劲流美”的独特风格。

尽管姜世禄自幼喜爱写字,且在书法界也颇有名气。但他却认为,自己其实是书法界的“一个老兵”而已。先生戎马倥偬一生,1948年,只有14岁的他,就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当兵不到半年,就由连队调入华东军区三野机关,最早跟随陈毅元帅,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也参加过抗美援朝等战役,久经沙场,出生入死,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离休前任武警总部研究员,书法不过是他抒发、陶冶性情的爱好而已。

“我之所以由一名连队新兵一下子调到大军区机关,正是因为我字写得好。在大军区机关,我坚持用毛笔办公,改文件也用毛笔书写。在朝鲜,在铁道部队,也没有离开过毛笔”。

“而由用毛笔写字转为练习书法,则是1985年任武警总部研究员时开始的。”他告诉记者,写毛笔字并不等于书法,写毛笔字只要端正就可以了,而书法创作则是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风格,抒发自己的性情。

刚任武警总部研究员时,他其实刚50岁出头。这么好的年纪,这么美的岁月,这么多尚未实现的梦想,人生不可能就此止步。他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同时军人也以顽强不屈为魂魄。军人不但可以用枪来保卫人民,也可以用笔讴歌时代,服务社会。他决定重拾“旧爱”——学习研究书法艺术,发扬光大传统文化。

不干则已,干则竭尽全力。这是军人的“共同性格”,也是姜世禄的“个人信念”。

信念,是人生起飞的翅膀,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以此为前提,姜世禄的书法艺术“四大战役”依次打响——作为军人的他,总是喜欢用军事术语,表述他的书法创作。

第一役,理论创新。革命导师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他用5年时间,先后学习了书法前辈的书法理论,并通过学习,将心得总结撰写了“书法杂谈”。他认为,书法理论是指导书法实践的灵魂,促进书法创新的命脉。唯有把书法理论吃透,才能实践中灵活运用,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第二役,字体创新。他用了14年时间,先后进行了4种字体创新,这4种字体,依次是行书、篆书、隶书、魏碑。他将各种字体参错杂糅,字中见画、画中见字,似乎是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裴将军诗》中获得的灵感。

第三役,形式创新。他认为书法的形式、内容的高度统一,才是好的书法。他用两年时间,把每幅书法用高低、大小、长短、粗细不同的字,互相穿插,前后对应,形状各异,若山、若水、若云、若峰,令人耳目一新。

第四役,作品创新。姜世禄与一些老首长切磋书法时,他们鼓励他大胆创新,敢于超越,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作贡献。姜先生潜心研究,历时4年,创作了50米书法长卷《中国龙》,向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献礼。作品采用多种字体及形式,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展现的丰富多彩,堪称中国一绝,体现了一个老将军老战士对祖国拳拳热爱之心。

老人对毛泽东诗词情有独钟,数十年来,共书写毛泽东诗词5000多幅,5米以上册页500余本,10米以上长卷40余卷,其中篆书《沁园春·雪》更是长达50多米。他还爱书写唐诗、宋词、元曲,迄今已写数百幅,其中《琵琶行》、《长恨歌》等长卷数十卷。作品多次在全国诗书画大展中展出并获奖。有的被入选、出书、收藏,一百多幅作品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

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看了他的作品,对其作品的大气、奇美赞赏有加。先生品格高尚,重情重义,淡泊名利,常将书写的毛主席诗词分赠给战友、朋友、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同仁作为纪念。姜先生说,赠人作品,传播文化;心存仁爱,手有余香。

由于年事已高,姜先生手脚有些不便,但他还是蹒跚地走到书案前,为“书画名家”栏目组题字。他用颤抖的手,书写了毛泽东的名句“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郑元华怕他太过劳累,一再劝阻老人不要再写了,而他坚持写完,直到满意为止。老人说:“因为身体原因,我已有三个半月没有写字了,但家乡媒体远道而来,我一定要献上新作!”

姜世禄欣闻郑元华先生敬爱毛泽东,立刻将其视为知己,并拿出他精心书写的十幅毛泽东诗词作品赠送,让郑总及家乡的亲人们感佩不已。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更何况我们采访的是,姜世禄将军这样一位可爱、可敬的老人。我们真的愿意陪老人多说说话,但实在怕老人家过于劳累。于是,郑元华拉着老人的手,依依惜别向他告辞:“等您老百岁庆典时,我们来给您祝寿。”姜世禄老人呵呵地笑道:“好,好,欢迎再来,欢迎再来!”慈祥里透露着些许的天真。

回去的路上,郑总深情地用手抚摸着老将军赠送的用心血凝成的佳作,久久不语。这些书法作品,已完全超出了书法的意义,化作了一股对祖国、对文化深沉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姜世禄 1934年生,男、汉族、笔名心月,字金海,北京市人。自幼酷爱书法艺术,遍临汉隶、篆、楷、行、草、魏诸体,食古而化、博采众长、在七十多年的书法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字中有画,画中见字,俊俏秀润,自然流畅”的独特风格。现任国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文化部《中华卿云书画院》艺术委员,艺术顾问等职。2010年创办北京八贤聚雅书画院,任院长。

郑元华董事长拜访姜世禄老将军

记者采访姜世禄老人

(50x233厘米)

姜世禄老人正在为《书画名家》精心创作

(136x68厘米)

(50x233厘米)

2018-08-27 ——访军旅书法家姜世禄 1 1 日报 content_578859.html 1 书坛“夕阳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