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同飘渺的轻纱,浮在平静无垠的湖面上,袅袅水气一圈一圈地氤氲开来,将一条老渔船完全围绕起来。槐木做成的鹰架绑在船帮边沿,十几只鱼鹰脖子上系着苦江草,一字儿排开,双爪如钩,紧紧地扣在鹰架上。
李大顺坐在船上,穿着夹衫,戴着苇帽,把双手罩在嘴边,发出悠长的吆喝:“噢哟哟哟……”随着洪钟般响亮的喊声,十几只鱼鹰像得了号令,扑扑啦啦腾空飞起,一个猛子扎入湖中。片刻工夫,随着一阵水花翻腾,一只只鱼鹰又从水中冒出来,嘴里叼了大小不等的鱼,扑扑啦啦地飞回渔船。李大顺将鱼鹰叼着的鱼抓住,放入藤筐,扣上盖子。往手心里吐口唾沫,扳过船桨,双膀用劲,渔船迎着湖上的凉风,缓缓向前划去。
李大顺自幼两腿残疾,五六岁时爹娘相继去世。渔村的人性情朴实,憨厚善良,怜他一人生活艰难,都不遗余力地照顾他。谁家有口好吃的,离得再远也不忘给他端一碗。逢年过节,更有不少人把他拉到家里去。夏天的衫子,冬天的夹袄,床上的被褥,厨房的锅灶,都有村人帮他拾掇。他腿残干不了农活,十几岁便跟着村里人下湖。村里人手把手教会他渔猎,这是祖辈延续了千年之久的技艺,年老的渔猎人不再下湖的越来越多,会渔猎的人越来越少,学渔猎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曾经长长的渔猎船队,如今只剩下李大顺的渔船,孤零零地飘在湖上……
李大顺每天都起个大早,揣上两个面饼就驾船下湖,傍晚方才收工。渔船靠岸,他也不歇息,拖着两条细腿,背着装满湖鱼的藤筐,从村东到村西,从村南到村北,走街串巷。他把大鱼分成若干份,拿湖草捆着,送给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送给刚生了孩子的女人,送给卧床不起的病人,送给生活困难的人家,自己只留下那些最小的鱼。当他疲倦地回到自家门前,总看到门口的青石板上的很多东西,鸡蛋,猪肉,豆腐,鲜茄子,嫩豆角,小油菜,还有热乎乎的煎包油饼……
村里的张婆婆,老伴去世早,唯一的儿子张强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光荣牺牲。张婆婆七十岁时,又患了重度股骨头坏死,几次跌倒,摔得乌青浮肿,神智模糊。李大顺把张婆婆背到自己家里,给张婆婆做饭洗衣,擦脸梳头,端屎端尿,细心侍奉。
趁着天气晴朗,李大顺拖着两条细腿,用小推车推着张婆婆到村西的荷塘看景。这里芦苇嫩绿,荷花正红,清幽静谧,犹如世外桃源。张婆婆坐在推车上,满头的白发随着清风飘动,眼睛里含着泪水,嘴里喃喃地喊着:强子,强子……李大顺连忙应声:娘,我在这儿呢。说着,李大顺紧挨着坐到她身边。
荷塘里,蜻蜓飞舞,灰鸭在苇丛里悠然地穿梭,花香草香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