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逊
本报通讯员 梅花 张艳
处处山水诗,村村写意画。三伏时节,圣城大地涌动着勃勃生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曲阜市通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聚力聚焦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等,不断激发乡村的内生活力和强大动力,不断运用好现有美丽乡村的基础和优势,真正让曲阜的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生活更幸福。
生态振兴:
“美丽环境”绘就诗意画卷
虽值三伏,吴村镇簸箕掌村却能让人感到久违的宁静,山风吹来,阵阵凉意。村民们三五成群聚集在树荫下,摇着淡淡蒲香的扇子,唠着家常。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每个村民都有话要说:“你看我们村全是水泥路,多宽敞!”“我们村里一点垃圾也没有了,厕所也可干净了!”“我们村还是个旅游的好地方哩,还有民俗风情园呢”……
“七嘴八舌”间,村民们脸上写满了幸福,记者也感受到了这个村庄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脏乱差被如今的“世外桃源”取代,反差何来?
“这几年我们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在生态建设和村容改善上做文章,提高绿化率,修整了道路,进行了改厕,为了让村容更干净整洁,我们全力配合市里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村内的垃圾日产日清,大街小巷没有了卫生死角。”簸箕掌村支部书记颜廷东给出了答案。
这并不是个例,曲阜市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改厕工程、城乡绿化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等工作上坚持“一视同仁”,相比城区,各乡村丝毫不降低标准,形成了空气、水体、地面协同整治的“立体化”格局。
乡村振兴,美丽先行。近年来,曲阜市以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颜值”,村容整洁、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成为魅力曲阜的又一张新名片。
产业振兴:
“美丽经济”释放乡村活力
骄阳似火,正是荷花盛开的好时节。姚村镇庙东村的生态莲藕项目里,64岁的宋明玉正围着池塘锄草。腿脚不便的他,步伐颠簸却矫健有力。“人不能闲着,我就干点力所能及的活,还能赚点钱,现在真是奔小康了。”话音刚落,脸上便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片50多亩的生态莲藕项目,承载着庙东村1000多名村民发展致富的希望。亩产4000多斤的白莲藕,亩产5000多斤的雪莲藕,美丽了乡村的容颜,也富裕了百姓的腰包。“现在50多亩地的莲种全部订购完毕,每斤1.8元,加上套养泥鳅、龙虾,亩产值可以达到11040元,集体收入达到20多万。”说到项目收益,村支部书记颜浩很是自豪。
庙东村生态莲藕项目的成功尝试,是曲阜市以“美丽产业”催生“美丽经济”的生动实践,也是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曲阜市因地制宜,用特色产业托起乡村振兴新希望。“美丽经济”的发展之路,镇街各有特色,村村独具一格。时庄街道八里庙村通过栽植绿化苗木,引进花卉项目,壮大集体经济;息陬镇北元疃村通过引进百誉生态农业等项目,促进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石门山镇黄沟村深挖黄沟红色文化,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融合红色旅游即“红色+绿色”的组合捆绑旅游发展模式……
文化振兴:
“文明乡风”涤荡振兴之路
“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是我们家的家风家训……”尼山镇宫家楼村的传统文化墙旁边,村民卢婵正“念念有词”。原来,她是在为明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讲堂备课。
在宫家楼村,每年都会定期评选“善行义举四德榜”,卢婵就是其中一名“上榜”的“好媳妇”。即将成为宣讲活动主角的她略显兴奋:“我觉得这个活动特别有意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角,讲的是我们的真人真事,这样才能感化别人,让社会更文明。”
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美在颜值,更要富在精神。近年来,曲阜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重硬件建设与文化建设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百姓儒学”工程、“彬彬有礼道德城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工作。今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载体,曲阜市共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优秀传统文化、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知识、健康科学知识等宣讲活动197场次,文化惠民活动166场次,用儒家思想和文化知识武装村民的头脑,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在农村蔚然成风,乡村振兴的“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风景秀丽的尼山镇圣源村。■记者 刘传伏 摄
记者手记:实现乡村振兴,“美丽”不是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的富民之本、兴村之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整治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理念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描绘出美好蓝图。为早日将蓝图变为现实,曲阜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立足实际、盘活资源,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趟出了一条村容整治立体化、产业特色鲜明化、文明提升常态化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