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世友 巫纪超 范培倩
任城区立足我市主城区实际,加强城市基层治理探索,坚持以党建网格化为统领,在多网融合中同向发力、整体推进,实现一网兜起区域大小事,提升了城市基层治理水平。
纵横沉底到边
密织一张党建网
“现在,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事事有人管,而且马上管马上办,纠纷及时化解,邻里关系更和谐,提升了幸福指数。”社区居民张阿姨说。近日,任城区仙营街道邮电新苑小区正在进行居民协商活动,邀请驻网格企事业单位代表、社会组织代表、居民代表以及辖区内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协商前由网格征集协商事项,当日就协商事项进行充分讨论,形成的意见公开公示。据统计,2017年,仙营街道共开展网格协商349次,解决实际问题200余件。
按照“300户、1000人”标准,参考城市干道、主要街巷、河湖边界等地缘因素,合理划分社区网格,实现全覆盖。区委成立网格化社会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街道设立网格化治理中心,社区设立工作站,以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为主体,健全网格治理体系,对网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变条块分治为网格集成。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联合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四级架构,设立网格党支部762个、楼院党小组3160个,增强了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整合综治、计生、创城等原有各类网格,统一调整归并到社区党建网格中,把驻区单位、居民住宅、个体商户等全部纳入管理范围,消除了工作盲区,实现了多网合一。
健全治理机制
一网兜起大小事
焦楠是任城区古槐街道吉祥社区的网格员,最近她发现,部分居民的自行车、电动车乱停乱放,存在很大消防隐患。她把这个情况上传到“党群e家”居民说事板块。很快,街道出资在所有老旧小区修建了26个车棚。任城区依托“党群e家”信息化平台,把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
任城区不断完善网格化治理机制,推动人往网格走、事在网格办,以“小网格”实现“大治理”。坚持双线并行,摸清社情民意。线下依托网格员走街入户,对网格内居民家庭和单位登记造册,精准掌握服务需求;线上依托网格员微信平台实时获取信息,录入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系统,构建了全天候的民意收集和隐患排查机制。推行“居民说事”,解决群众诉求。在街道社区党组织主导下,对网格员收集整理的有关事项,组织社区群众定期坐下来商议,去年以来共协商解决背街小巷绿化少、小区停车难、广场舞扰民等事项629件。打造闭环系统,合力破解难题。对街道社区无法解决的问题,网格员通过手机终端,上报到区级信息平台,由区网格办分类推送至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办结时限,跟踪督促落实,形成解决问题的闭环系统。实行兜底管理,覆盖新兴领域。在商圈、市场、商务楼宇等,依托产权单位、物业公司等建立22个区域性综合党组织;对分布零散的小微企业和“草根型”社会组织,通过发挥网格党支部的作用,实现兜底管理、有效覆盖。
强化资源统筹
保障网格融合运行
整合各级分散投入到社区网格内的力量、资源,在街道社区党组织主导下,实现力量资源向网格集聚。坚持“一格一员”,区里统一招聘了762名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专职网格员,给予“固定补贴+五险”的待遇,由街道统一管理考核,进行综合业务培训,实现“一专多能”。同时,将街道社区包保干部、社区民警、楼长、志愿者等纳入网格治理队伍,引导物业服务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整合信息平台。为解决各部门信息平台各自为战、互不相通的问题,综合公安、综治、民政、信访、计生、城市管理等系统平台功能,开发“区级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汇聚枢纽、大数据管理中心,实现了全区网格信息一个平台、一网打尽。建好服务阵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达到1000㎡以上、全部建有“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基础上,所有社区均设立网格工作室,统一配置办公服务设备,建设了一大批群众“家门口”的服务站。强化资金保障。区财政每年列支4000万元网格治理专项经费,同时聚拢各级各部门投入到城市基层的资金,根据工作需要,打包拨付到街道,统筹发放给社区,保障了网格化工作的顺利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