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25日
首页
第08版:

从乡医到村主任

一位村干部的“情怀”和“初心”

■本报通讯员 谢劼

走在鱼台县老砦镇张堰村的大街上随便找一位村民,提起王继堂的名字都会竖起大拇指。王继堂是谁?村民为何对他有这么高的评价呢?王继堂的身份可不“简单”,他是为民服务、悬壶济世的乡医,他也是为民办事,改变村容村貌的村主任。

1974年,高中毕业的王继堂看到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毅然选择了到鱼台县卫校学习。学成后的他回张堰村当了一名赤脚医生。张堰村地处微山湖畔,是湖区涝洼地区。在以前,涝洼地最大的问题就是雨天积水,晴天缺水,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蛤蟆尿一泡,汪洋一大片,三天不下雨,禾苗把叶塌”。面对如此环境,王继堂背着泥巴报纸糊的小药箱,踏着泥泞,披着尘土奔走在张堰村附近,有时还要搭乘渔民的小船深入到微山湖里为湖里的百姓诊病开药。一年四季,不论晴雨,严寒酷暑,泥巴汗水,王继堂无怨无悔,一干就是45年。

患者董爱玲患有冠心病、血小板减少、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一年里至少有半年都要来诊所吃药打针。因为家里缺乏劳动力家庭十分困难。6年来,王继堂不仅不收治疗费,还免除了2万余元的医药费。董大姐和丈夫非常感激,常把王大夫挂在嘴边上。像董爱玲这样的困难患者可不止一例,近年来受到王继堂帮助的患者已有40余人,累积免除医药费6.5万余元。

2014年,张堰村村主任换届选举。上届村主任不再参选,选情变得模糊起来,许多百姓没有心仪的投票对象。这时许多人想起来王继堂,“王大夫多年来给大家看病,不光医术高明,人品还好,咱们信任他,王大夫你参选吧!”在群众的拥护下,王继堂参选并成功当选,并于2017年第一任期结束后连任。

当选村主任后,王继堂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以前自己看病救人,一次只面对一个病人,只要解决了病人自身的问题,就什么都解决了;现在自己面对的是全村几百号人,要从大局出发联系实际解决村里急需解决的大事,为全体村民做好事办能事。从哪里入手呢?上任第一年,王继堂就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开会研究决定从修路上做文章。他们积极联系相关部门,筹措资金100万元,将多年前修建的入村路翻新了一遍,解决了出门不便的问题。修路的事让他很有成就感。于是2015年,更新维护全村7450米的灌溉排水渠;2016年,配合上级部门清理张堰村33处非法码头,重修生产路、泄水沟;2017年土地流转,村级环境治理;2018年,户户通自来水,新修3条大街。每年,王继堂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都要给自己定下目标,做一件大事。回到村里王继堂召开村民会议,讨论种植皂角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可行性。截至目前,村里已经外出考察3次,项目即将进入实施阶段。一个人拥有两种身份,两种身份却有同一个使命,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事。不论是乡医也好,还是村主任也好,王继堂一直用自己的一份执着和真诚来履行自己医生、党员、村干部的职责和使命。

行医半生,村官五载。王继堂书写着自己的别样人生。

2019-07-25 从乡医到村主任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5746.html 1 一位村干部的“情怀”和“初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