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丁大庆
为培养一批有情怀、懂教育、爱师生、会管理的好校长,近日,济宁市教育局出台文件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善管理,树品牌,争做孔孟之乡干事创业好校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教育理念新、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中小学校长队伍。
此次教育主题活动在六月份启动,将在今年年底前全面集中开展,主题活动基本结束后将转入经常性工作,确保学习不停滞、争做好校长不停歇。活动以提升中小学校长的专业素质、优化中小学校长队伍结构、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为总体目标。通过强化思想教育,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思想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用党章党规规范校长行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用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实施高端培训,加强业务学习。围绕济宁“两个全面”奋斗目标和教育内涵发展、校长专业成长现实需要,通过聘请专业机构、走进高等院校、奔赴先进地区开展高端培训,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不断提高校长履职尽责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要求校长要学透政策法规,把握好工作方向,成为遵纪守法的典范,不断增强校长价值领导、教学领导、组织领导等方面的专业性。
做好专题研讨,升华认知行动。学习运用创新理念,研讨怎样在教育理念、育人方式、工作方法、办学机制、办学保障等方面创新,引领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运用绿色理念,探究怎样按规律办学、按规律育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提供适宜的“气候”和无污染的“土壤”,树立起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改变过去严防死守、加班延点、书山题海换取质量的方法方式,实现升学率的“绿色”增长。培养校长、教师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擦亮孔孟之乡教育品牌。运用共享理念,研讨如何打破名师名校长“一校独享”的旧格局,实行名师、名校长区域共享,让名校与薄弱学校联办,名师与乡村教师结对,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最大化。
制订规划,学以致用行动。研究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学校规划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要集思广益,充分征求教师意见。要聘请专家论证指导制定,再经教代会研讨后通过实施,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制定校长个人专业成长规划。校长要自我剖析,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最优发展区”,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自己的成长路径,把自己培养成有教育家情怀的名校长。指导学校教师制定专业成长规划,培养更多的教育名师。
做好成果物化,建章立制行动。探索建立“为担当者担当”的保障机制。研究制定教育系统有关实施办法,形成“敢干事”的制度保障,为改革创新的校长解除后顾之忧。建立完善“让实干者实惠”的激励机制,建立济宁市名校长后备数据库。完善名校长高级研修、网上工作室、主题论坛、协作组四大培养平台,筛选出一批“教育家”型校长人选,进行重点培养。探索建立中小学校长任期目标考评制,对任期考核中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按照有关程序予以代理负责、解聘或免职。对在学校管理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校长,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且所属学校在评先评优、晋职名额分配上予以倾斜。对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