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仪凯
本报通讯员 胡克潜 蒙蔚 魏玉季
在汶上县次邱镇朱庄村,一提起村党支部书记朱红军,众人无不夸口称赞。自2014年11月当选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充分发挥眼界宽、头脑活的优势,创新求变,带领全村广大党员群众努力实现强村富民的美丽乡村梦,得到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让朱庄这座千年古村重焕生机,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明星村。朱庄村被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他本人也当选为市十三次党代会代表,2017年,汶上县委授予其“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
民主管理,开启治理新模式
去年10月,朱庄村村北一条修了60多年、难住了4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死胡同”通了。70多岁的村民朱传宝说:“路通了,是因为村里的账清了,老少爷们的心气顺了!”
前些年,朱庄村的财务就是一本糊涂账。账目不公开、经费没人监管,时间长了,村干部就给老百姓留下了“雁过拔毛、经手自肥”的印象。
朱红军上任后,积极进行走访调研,广泛收集党员、群众建议意见,规范支部组织生活,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建立村民议事会,成员由党员和村民代表担任,村级事务由村民议事会下的村民理财小组、红白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参与,按照提议、决议、实施的程序,重要事情通过事前议、事中议、事后公开的方式解决。同时废除一支笔制度,实行多支笔会签支出,把权力还给群众。通过这套制度,村班子实现了“自身清、班子清、身边清”,避免了猜疑,减少了矛盾,赢得了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工作实践中,朱红军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致富能人等在推动村级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筹备成立了理事会,先后开展道德讲堂、儒学讲堂、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20余次,调解邻里纠纷20余件,提高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促进了村庄安定团结。
旧村改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过去在朱庄村内有一片杂草丛生、坟头错落、垃圾遍地的地方。朱红军带头捐资筹集资金20余万元,修建一处占地2000多平米的孔子文化广场,也是汶上县目前最大的农村广场。在广场上塑起了孔子像,广场四周和村主要道路绘制了儒家文化壁画,邀请专家、教授、学者为孔子文化广场揭牌,举办“孔子宰中都文化研讨暨儒学经典书画捐赠仪式”,为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新项目奠定了基础。
为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家园,朱红军积极对上争取项目,实施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带领党员群众挖土2万多方,对废旧坑塘进行整治填平,对村内路面进行了平整硬化,加宽了路基,疏通了排水沟、下水道。带头捐资筹集资金30余万元新修道路5000余米,栽植绿化苗木柳树1000余棵、风景树3000余棵,在全村所有主干街道、大小胡同安装路灯,实现了村内亮化。规划建设公共厕所4处,保障了村内环境整洁卫生。为方便群众出行,打通村北困扰群众多年的一条断头路。在建设过程中,朱红军带领村“两委”连续奋战十几天,逐一化解清障难题,靠在一线督促工作进度,开辟出一条宽阔大路,方便了群众出行。去年,在朱红军的带领下,朱庄村积极融入汶上县政德教育整体规划,实施政德教育乡村儒学传承体验村居建设,深入挖掘朱庄村乡约、家训、礼仪、习俗等历史人文资源,开设乡村儒学讲堂,建设孔子讲书堂,讲好儒学故事,做好文化传承,抓好儒学普及推广、家风家训辅导,打造特色干部政德教育基地。
村社合一,叩开村民致富门
“朱庄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地理优势,更没有特色种植产业,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增加收入是朱庄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谈及当年朱庄村发展面临的困难时朱红军感叹道。
为改变这个现状,破解发展难题,朱红军日夜思考,并带领村党员群众代表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党员群众会研究讨论,确定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2016年,朱红军发起动员4名党员户和11个普通农户成立了“汶上县明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管理机构,完善了合作社章程、工作制度等。他又紧紧抓住汶上白莲藕和大荸荠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契机,注册“次邱白莲藕”商标,种植了30亩白莲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村党员群众看到奔头,踊跃参加,2017年,合作社筹集股金120万元,80户村民流转土地430余亩。他积极联系聘请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团队进行经营管理,实行“四统一专”(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和资金专户管理)的模式,积极联系青岛、泰安等地农业加工龙头企业签订产销订单,发展订单农业,种植主打品牌白莲藕、大荸荠200亩,水果玉米、西瓜、西兰花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200余亩。股民参与分红,群众就近务工,增加了群众收入。同时,把纯收益的10%作为村集体收入,设立了白莲藕产业扶贫项目,促进了精准扶贫户稳定脱贫,村集体实现增收1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