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斐 本报通讯员 姜海珍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后岗人,张明武自2009年开始担任王因街道后岗村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以来,爱岗敬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带领全体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后岗村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把“钥匙”解“乱”锁
2007年前,后岗村经济发展落后,并因财务管理和小康楼建设混乱,造成村民上访不断,是有名的老大难村。当选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后,张明武广泛走访群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解决村乱现状的金钥匙。
首先规范健全党员公开承诺践诺、党员考评、重大事项决议、村干部坐班、村务公开等一整套制度,为村级组织规范化运转、党员作用发挥等分好了“责任田”、画好了“硬杠杠”,有效解决了过去“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问题。其次开展“2+4”工作法,建立干群连心桥。由于前期小康楼建设财政混乱造成后岗村群众对村两委干部失去了信任。为了重建信任,在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征求群众意见后,探索推行“2+4”工作法。其中“2”,是民情直访和民意直通,采用村干部定期到村民家了解情况或村民到村委说明诉求的双向直通方式,实时掌握村内情况、畅通民意,很多不容易发现的矛盾问题被及时发现、有效防控。“4”是 “事前公告、定事合议、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的“4”步村级规范工作法。通过“4”步工作法加强了干部自律,使党务、村务完全透明,干群关系越来越近。真抓实干,为群众办实事。上任后,他历经重重困难,追回了村集资款。当听说这个钱追回来时,家家户户都由衷佩服这个新书记。新“两委”班子终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也为以后开展工作铺平了道路。
争做乡村振兴排头兵
张明武利用闲余时间自学了乡村治理方面的知识,根据工作实际提炼编写了《后岗村服务群众三字经》及《后岗村工作九人法》等治村谚语,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深得老百姓欢迎。鉴于其善于学习和总结,经市组织部推荐,他曾多次在全市乃至全国各地做报告,并被评为圣地名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土专家。
后岗村是一个回汉混居村,回民约占村民的三分之一,处理好回汉村民关系,后岗的稳定和谐才有保障。经过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他在后岗村建立了“周四说事”工作制度,让老百姓的事有地可说、有人解决,该制度得到省信访厅认可,在全省进行推广。充分尊重回民信仰文化,建设了村民族文化广场、村民族文化展览馆。在伊斯兰教重要节日活动期间,带领村干部进行走访慰问等活动,将民族政策、普法与教义教规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回、汉群众树立“和谐”“守法”“团结”等理念,营造回汉一家亲文化。现在后岗村连续10年无上访、无治安案件、无违法犯罪,昔日的“乱子村”也因此变成了远近知名的“和谐村”“先进村”。
经过几年的时间,后岗村旧貌换新颜,原来的毛坯房变成现在的二层小康楼;建成了集党建活动室、群众说事实、书屋等为一体的村委会办公区域。2016年建设成了村文化广场、村民族文化展览馆、老年公寓。闲暇之余,群众在一起唠唠家常,跳跳舞蹈,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他还聘请专业团队完善制定村庄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后岗村田园耕读体验小镇”,建设以旅游、休闲、养生为核心的田园综合体,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村集体收入。
奉献爱心回报社会
张明武在抓村居经济发展的同时从没忘记关心弱势群体。他依托自己的企业做基地,无偿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免费向群众提供技术、资金、市场、信息。在他的带领下后岗村新发展油罐、轻钢施工安装队伍数个,培养技术工人数百人,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逢年过节,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带着党的温暖慰问困难群众,送去米、油、慰问金等。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制定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逢节走访慰问清真寺、儿童福利院;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各种社会公益活,个人累计捐资达到200余万元,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2015年当选为济宁慈善总会济宁高新区分会副会长,荣获济宁高新区“慈善楷模”等称号。
近年来,张明武先后荣获济宁市优秀共产党员、济宁市劳动模范、济宁市道德模范、全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济宁市五四杰出青年济宁好人等光荣称号。后岗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无邪教创建示范村(居)”“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