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在鱼台县有这样一位90后小伙,他双腿残疾却凭着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顽强拼搏精神,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黑皮鸡枞菌”种植大王,他就是刘春龙。
刘春龙出生在鱼台县老砦镇刘寨村一个普通农家,3岁时不幸患了小儿麻痹症,肢体上的残疾给他的求学、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但天生倔强的他从没把自己看成残疾人,从小就立志要用双手来改变人生。
2012年6月,与家里种植毛木耳的朋友聊天中,他得知鱼台县是毛木耳种植大县,每年都有几个亿的产值。但老百姓的收入却是“好一年,歹一年”。他经过仔细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种植户的种植信息与市场信息是不对等甚至脱节的,从而导致种植户无法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种植量。为了积累资金和经验,他决定先在当地的一家菌种厂打工,拜师学艺。在菌种厂打工半年后,刘春龙借了朋友1万元钱,并和一位志同道合的高中同学开始了食用菌创业之路。在生意场上,年轻人是不太容易取得别人信任的,在产品推向市场时刚进了两家店就被店主冷冷的态度逼了出来。
经过几晚夜不能寐和深思熟虑之后,刘春龙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去大城市开展营销业务,收集了500多张名片,把每一个都当成自己的意向客户,怀揣着这代表希望的500多张卡片信心满满的坐上了回程的火车。
回到家中,刘春龙开始着手打电话沟通,一个月过去了,可依然没有人要货,但刘春龙从来没有动摇过,在打电话的第37天,他们终于发出了第一批货——十斤。仅仅十斤,却意味着希望和成功的开始。
然而就在他欣喜若狂的去送货的路上,发生了车祸,右手肘部粉碎性骨折,当看到皮肤黝黑、胳膊打着石膏的他坐在病床上时,妈妈哭了。就这样,他带伤继续着创业之路。
经营了榆耳一年之后,刘春龙决定尝试自己种植,可是由于没有种植经验,他们的产量却只有正常产量的三分之一,加上同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产量小,价格低,致使公司当年损失惨重。
2014年,在与客户的沟通交流中,他偶然发现了黑皮鸡枞菌。经过深入了解得知,当时黑鸡枞菌全国只有两家在做,规模也非常小,市场一直没有打开。如获至宝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种植黑皮鸡枞菌。合伙人听到他这个想法时,当即决定退出。即使这样,他依然咬紧牙关,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把黑鸡枞做了起来,当年销售额300多万元,并注册了东山食用菌有限公司。
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10月9日凌晨,这是刘春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日子。线路老化导致电起火,短短十几分钟,烧掉了他们五栋黑鸡枞大棚,40台空调,损失一百多万元。“当我看到那二十多米高的火墙时,心中充满了无助。”他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冬天的一场暴雪又再次突袭了他家厂区和菌棚,又损失了10多万元。但创业本身就是艰难的,想做更大的事情,就必须要经的住更大的挫折与苦难。
创业的艰辛磨砺了刘春龙的意志,他决定从头再来。经过半年多的休整与努力,加之合伙人的重新投入,终于渡过了难关。2016年,刘春龙顺利地和当地的一家家庭农场合作,流转了160亩土地,大规模发展食用菌种植,实现了黑皮鸡枞菌、榆耳、雪耳的标准化种植。
致富不忘众乡亲。刘春龙用瘦小的身躯,不仅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创业天空,同时也为本村及周边村庄40多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现在,他的创业发展模式是:“公司+基地+农户”。抓两头,放中间。主抓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中间种植放给农户,发挥各自特长。公司现已发展30家农户进行珍稀食用菌的种植,解决100多名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他们与政府合作,与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让他们在家门口也能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
现在的东山食用菌有限公司,有一支充满战斗力与想象力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刘春龙的带动下,加入到建设农村的队伍中去。在深入农村的几年里,刘春龙的理想变得越来越丰富与具体。他感到自己身上有着改变家乡的使命与责任,路是艰难的,但他仍会义无反顾,不忘初心,慎终若始。
(霍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