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上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议在北京召开。经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决定授予济宁市文物局等49个单位 “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济宁市文物局成为全国4家获此殊荣的地市级文物管理部门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市级文物管理部门。
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每5年开展一次,是全国文物系统工作的最高荣誉。会上,济宁市文物局局长丁海燕作为先进集体代表上台领奖,“集体荣誉代表了全市文物人的努力和泪水,正是大家对工作尽心尽责、甘于奉献,济宁市文物工作才能走在全国前列,才获得了如此沉甸甸的荣誉。”怀抱荣誉奖牌,丁海燕心中充满感激:“要感谢国家、省文物主管部门的厚爱,将项目、资金和很多创新性工作放到济宁,让济宁迎来了诸多发展机遇;要感谢济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让我们有了坚实的后盾,让我们开展工作更具创造性和创新性。”
历史文化地位赋予济宁特殊使命,作为著名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人文始祖、圣哲先贤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留下了璀璨丰沛的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文物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期间视察济宁重要讲话和关于文物保护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强市、首善之区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以“保护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让文物活起来”为己任,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突出重点、苦干实干,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努力盘活用好文物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全市文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市文物局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6382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即“三孔”、大运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247处、市级37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济宁市登录可移动文物130多万件,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位。在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和资金争取工作成效显著,新增国保单位17处、达到36处,增长89%,新增省级文保单位152处、达到247处,增长160%,新增市级文保单位146处、达到378处,增长87%,各个层次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排在全省首位,对上争取资金10亿多元。颜庙复圣殿落架大修、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尼山孔庙建筑群等维修工程分别获得年度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曲阜片区大遗址保护有序推进;“三孔”古建筑油饰彩绘保护工程高效实施。文博事业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文物安全防范能力显著提高。曲阜孔府、孔庙、尼山孔庙及书院古建筑群消防工程成功入选全国“文物安全消防百项工程”。市文物局先后获山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山东省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先进集体”、全省文物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和重大奖项,多人次受到国家文物局、山东省文物局等有关部门表彰。2016年,省文物局有关领导在文物普查推进过程中评价道:“济宁的文物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
市文物局积极做好文物开发利用大文章。目前已成功举办了4届讲济宁文物故事大赛,在济宁电视台播出,引起强烈反响,该活动已成为济宁市文物局一大品牌特色。同时以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成功举办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中韩儒学对话系列活动,有效提高了论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市文物局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精心策划系列活动,开展交流合作,有效宣传了济宁文物。2016年启动了“孔孟故里文博精品世界行”活动,精心设计了“一带”、“一路”、中国大运河、李白生前游踪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沿线城市4条巡展路线并开展了系列巡展活动。“李白诗意”书画作品展在西安、菏泽等地巡展,济宁汉碑汉画像石拓片展先后在银川、鄂尔多斯、新疆部分地区巡展并成功走进了俄罗斯、英国,名楼文化大型图片展随两岸文化交流走进了台北大学;采取微电影、纪录片、专题片、动漫作品、歌曲等多种形式宣传文物,出品了微电影《梦萦济宁》,大型纪录片《孔府档案》《我从汉朝来》在央视九套播出,制作专题片《太白楼》,使文物走进百姓生活,有效提高了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深入开展“流动博物馆”走进社会活动,连续多年开展“流动博物馆”进社区、进军营、进湖区、进学校等系列特色活动,普及了文物保护知识,提高了大众的文物保护法律意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我市文物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今后一个时期文物事业再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基础。全社会保护文物的共识已经形成,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落实保护责任,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物的价值作用得到广泛认同,为新时期我市文物事业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丁海燕表示,“我们将进一步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重大意义,抢抓‘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机遇,深化实施馆藏文物活化利用项目,加快推进博物馆、大遗址、古建筑等系列基础性、先导性文保项目,努力开创全市文物工作新局面!”
通讯员 乔伊菲 摄影 王磊
守护历史文物 坚定文化自信
济宁市文物局五年大事记
●2014年5月22日,以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成功举办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中韩儒学对话系列活动,有效提高了论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4年6月14日,国家两大考古遗址公园——鲁国故城与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济宁挂牌。
●2014年6月22日, 大运河(济宁段)成功晋升为世界文化遗产。让济宁成为拥有包括“三孔”在内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地级市。
●2014年7月30日,启动了最大规模的“三孔”彩画及古建筑保护维修工程,这是自清末以来首次对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彩绘部分进行大型修缮。
●2015年7月18日,“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曲阜分基地”和“山东省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研究重点基地”落户济宁,在曲阜挂牌成立。
●2015年11月18日,济宁市与故宫博物院签署战略合作意向,并成功举办了文物展览、工作交流、人才培训、学术出版、学员培训、专家论坛等一系列活动。
●2016年6月27日,《孔孟故里文博精品世界行巡展》启动,设计了“一带”、“一路”、中国大运河、李白生前游踪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沿线城市4条巡展路线并开展了系列巡展。
●2017年6月30日,5000万美元的孔孟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完美收关,该项目被评为“发展目标和实施进度满意项目”“监测和评价运营示范项目”。
●2017年11月16日,与柬埔寨吴哥窟就互派学者交流访问、举办文化文物巡展、洽谈会、技术培训等对接活动签署友好合作协议。
●2018年1月30日,济宁市文物局积极做好文物开发利用大文章,连续四届举办“让文物活起来”讲文物故事大赛活动,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引起强烈反响,该活动已成为济宁市文物局一大品牌特色。
●2018年6月19日,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列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的济宁市文物创意产业研发专题培训班,积极推动了文博创意产品研发和文博创意产业发展。据统计,济宁市文博创意产品种类达2154种,近三年文博创意产品开发投入资金805万元、销售收入4142万元。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授予济宁市文物局等49个单位“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为先进集体颁发奖牌。
济宁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丁海燕代表济宁市文物局接受表彰。
三孔彩绘项目进行中。
古建筑维修项目修缮中。
市文物系统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
济宁市文物局与柬埔寨吴哥窟签署战略友好合作协议。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韩儒学对话会在济宁举行,尼山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发表演讲。
中韩儒学孔子故里的历史性对话。
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济宁市文物创意产业研发专题培训班。
市文物局文创展示活动现场。
孔孟故里文博精品世界行巡展活动。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传统儒家礼仪表演环节。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传统儒家礼仪表演环节。
孔孟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总结座谈会。
成功举办四届“让文物活起来”讲文物故事大赛,该活动已成为济宁市文物局一大品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