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就听到有人感叹:“热啊!这日子怎么过?”这样,有空调的就进空调房间;没空调的,来到电风扇底下,也能凉快凉快。我小时条件还不是太好,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天热了,特别是到伏天了,如何度夏呢?
扇风取凉。小扇在手,凉风自有。那时谁家没有几把扇子?芭蕉扇、蒲草扇、麦秸扇,爱浪漫的,追求诗意的,还有折叠的布扇和纸扇什么的。
忙了一天的人从外面回来了,扇子就有了用武之地,你拿一把,我拿一把,你也扇,我也扇,一间不大的屋子在风的荡漾下透着缕缕凉气。
午饭开始了,瞧着桌子上大碟小碟和大碗小碗,缕缕热气在屋里弥漫,顿觉天又热了不少,身上的汗瞬间滚滚而下,伸手抹一把汗,就拿起放在床头上的扇子,在胸前上下使劲扇动。
好吃是孩子的本性,天再热,只要到了吃饭时间,都只顾吃饭,不管其他。这样,爸爸,还有妈妈一边吃饭,一边把扇子倾斜到我们这一边,给我们扇风取凉。
那时我读小学,有用过的本子和课本。哗啦一下,撕下一页纸,还会用纸自个做一把扇子。不过,这样的扇子,扇来扇去也没有多少风,中看不中用,今天做成一把,说不定明天就扔垃圾袋了。而爸爸妈妈从供销社买来的芭蕉扇,还有蒲草扇呢?用了一年又一年,还是好好的。
树荫乘凉。大树底下好乘凉,我小时没有高楼大厦,家家户户都住在五六米包外的砖瓦房里,既不高,也不宽,更不豪华和气派,掩映在一片绿荫当中。天热了,到伏天了,人们在屋里待不住了,会三五成群来到树荫下。
小时的树不仅大,不仅粗,还枝叶婆娑。春天一过,夏天一来,那树上的叶子密密麻麻,厚得遮住了太阳。人来到树荫下就跟来到《西游记》里的水帘洞一样,有一种天然的凉爽,特别是一股小风拂来,心旷神怡,沁人心脾。
爸爸是庄稼的好把手,也是编织行业的佼佼者,柳条簸箕、竹筐、竹匾,样样来得。树荫下爸爸一边乘凉,一边就做这些活儿。妈妈呢?也手脚不闲,一会儿做条裤子,一会儿做件褂子,我家不少人的衣服都是妈妈在树荫下做成的。
那时放暑假了,我们没有补课,更不参加什么艺术班培训,一天到晚最多做做老师布置的那几页暑假作业。如今孩子做作业时正襟危坐,我们在树荫下呢?连课桌也不要,连凳子也不要,树荫下放张竹席,我们朝那席子上一趴,伸开两腿就开始做暑假作业了。
有时我们还在树荫下吃饭,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吃着,朝远方一望,似乎有人朝我们慢慢走来,待他们来到跟前了,我们都争先恐后跟那人打招呼:“来一起吃饭啊!”那人笑笑,摇摇头,说:“不吃不吃。”就过去了。熟人路过这样,就是生人也这样。有一次,爸爸正喝酒,有个汉子路过我家树荫下,爸爸招呼一声,他真的跟爸爸推杯助盏了。那汉子一口烧酒下肚,咂吧着嘴说:“一溜火线下肚。”这时正好过来一阵风,爸爸说:“这风不就把火线灭了吗?”那汉子就笑,我们一家人也笑。
洗澡消暑。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我小时村前村后、院前院后,不是河流就是大沟。无论河沟,一年到头,里面都是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劳累了一天的人,把农具一丢,脱下衣服,有的连衣服也不脱就扑通一声跳进水里。澡洗好了,还把随身穿的衣服拿出来洗一洗。洗好了,有的拿在手里回家,有的干脆又把湿漉漉的衣服披在肩上。
现在的孩子有不少是旱鸭子,我们小小年纪就是游泳好手了。跳到深不见底的水里,一会儿仰泳,一会儿卧泳,一会儿钻进水底不见踪影,一会儿浮出水面手舞足蹈。大人洗澡,觉得不热了就上岸,那些小孩子呢?不洗尽兴不罢休,常常是洗到日落西山,还意犹未尽。
夏天露天洗澡并不是汉子的专利,一些大姑娘小媳妇也会到那天然的浴池——河或者沟里过过瘾。汉子,还有我们小孩子往往无所顾忌,那些大姑娘小媳妇呢?洗澡非常隐蔽,也就是她们洗澡的地方四周都有密密的、厚厚的,甚至高高的芦苇遮挡着,一般人不过来。
在水里洗澡的我们,没有一个固定地方,在这儿洗着洗着,说不定就打打闹闹趟水来到另外一个地方了。有一次,我们误闯到大姑娘小媳妇常洗澡的地方,吓得她们一个个跟惊弓之鸟似的跑上岸,也有胆大的叫着:“抓住那些小子,送给老师罚站!”这一叫不要紧,倒吓得我们跟惊弓之鸟似的,赶紧从水底溜之大吉。
吃瓜降温。天热了,活干了,也渴了,甚至也饿了,要吃瓜了。那时家家户户自留地里种上蔬菜的同时,都不忘种几畦瓜,什么甜瓜、素瓜、面瓜、西瓜……等等,应有尽有,就是生产队也会种上一二十亩瓜。爱吃什么就到地里自个摘。甜瓜又叫盐糖包,也有的叫甜三天,听听这名字就知道这瓜甜得不一般。
小时的我嘴可叼了,不甜的瓜靠也不靠。一到吃瓜时,我都捡甜瓜吃。有时大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会吆喝:“一个劲吃甜瓜,那其它瓜留给谁吃!”我才勉强吃几口其它的瓜。到吃饭时间了,我没吃几口饭,就丢下筷子不吃了。爸爸,还有妈妈说:“细肠子了。”原来我的肚子早被瓜撑得装不下饭了,当然,夏天的热似乎也不见了踪影。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人到中年的我,非常怀念小时的度夏,环保、绿色、健康、安全。■毛毛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