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是济宁解放70周年纪念日。由济宁市史志办主办的“庆祝济宁解放70周年大型图片展”在新世纪广场开展。
济宁于1948年7月14日获得解放,由此上溯到1840年,济宁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不屈斗争,涌现出了大批爱国志士,留下了彪炳史册的光荣事迹,成为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庆祝济宁解放70周年大型图片展”,以档案资料和口述史实为基础,以典型事件和人物为专题,分清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5章,共49张展板,选用照片500余张,文字10万余字,再现了济宁市区1949年前100多年的历史。其中,解放战争篇章中,详细讲述了济宁经历的前后两次解放。
济宁第一次解放
1945年10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将冀鲁豫区分为冀南、冀鲁豫两个区。冀鲁豫区辖6个专区。11月22日,中共冀鲁豫第八地委、第十一地委,分别改称冀鲁豫第二地委、第三地委;第八军分区、第十一军分区,分别改称第二军分区、第三军分区(翌年2月8日,晋冀鲁豫第八专署、第十一专署,分别改称晋冀鲁豫边区冀鲁豫第二专署、第三专署)。第二专区由万里任地委书记,成润任专员(后由王笑一继任),张刚剑任军分区司令员;第三专区由郝中士任地委书记,张维之任专员,郭影秋任军分区司令员。11月23日,冀鲁豫区党委和军区领导成员调整,张玺任区党委书记,赵健民、潘复生任副书记,王秉璋任军区司令员,张玺兼任政治委员。同日,根据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升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杨勇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委。战斗在湖西地区的主力部队升编后,第三军分区又新建了第八团和第九团。各县区地方武装和基干民兵,也依次进行了升编和整训。
七纵整编完成后,根据晋冀鲁豫军区军事会议部署,挥师东进郓城、巨野、嘉祥一带,在冀鲁豫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协同下,对残余日伪军据点展开攻势作战。盘踞郓城、巨野、嘉祥、济宁等地的伪军,均系日军收编的当地土匪。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将其改编为3个保安旅、1个特务团和4个保安大队,统归山东暂编第二保安师师长刘本功指挥,兵力约1万余人。这些伪军过去依靠日军为虎作伥,残害人民;日本投降后,在我地方武装和民兵打击下,退缩城内,恐慌异常。
七纵在分析敌情后,决定先围歼郓城、巨野、嘉祥之敌,尔后相机攻占济宁。12月下旬,七纵除留第二十一旅一部于浚县、滑县、道口地区监视新乡至安阳段之敌外,主力东进,以第十九旅围攻郓城,第二十旅围攻巨野,第二十一旅第六十一团和骑兵团于巨野、嘉祥间公路以南、六营集以北地域监视嘉祥之敌,伺机攻取嘉祥。
12月31日,解放郓城,歼敌2100余人;1946年元旦,又下巨野,毙俘敌2000余人,嘉祥守敌大部向济宁方向逃窜,在周村铺附近遭我骑兵团痛击,500余人缴械,城内未及逃脱之敌100余人投降,嘉祥县城第一次获得解放。1月2日,南旺湖以南地区之敌闻风逃窜,南旺县全境解放。
1946年1月3日,刘伯承,邓小平致电七纵和冀鲁豫军区,表扬部队连下3城的战绩,并令继续向济宁、汶上等地扩大战果。连下3城后,七纵得到武器弹药及兵员补充,士气高昂,遂决定遵照刘邓电令乘胜东进攻取济宁城。
1946年1月7日下午,七纵在杨勇司令员指挥下,挥师济宁,直捣城下,以十九旅攻打东门,二十一旅攻打北门,第三军分区部队攻打西门,二十旅为主攻部队攻打南门。迅速完成了攻城前的兵力布置。下午三点,主攻部队二十旅向济宁南关守敌发起攻击,五十八团首先攻克火柴厂、面粉厂、打蛋厂的据点,歼灭了守敌。至夜,肃清了外围敌人,并沿护城河一带构筑工事,进行了架梯攻城演练。
8日,根据敌军布防情况,决定选择南门和东门为突破口,五十九团负责从南门实施主攻,五十八团负责太白楼和东南城角间的攻城任务,六十团为第二梯队。将野炮、平射炮等重型武器,分别布置南门和东门外的阵地上;北门和西门外阵地,也同时加强武器配备。
为了保护城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分化瓦解敌人,准确做出战斗部署,保证攻城战斗顺利进行,同日,杨勇司令员派冀鲁豫第二军分区政治部敌工科干部陈克潜入城内,与早已在城内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工作的原第八地委敌工人员靳景文取得联系。陈克等人通过地下党员等关系,分别向刘本功及其参谋长闫冠英、警备团长李学启做争取工作。刘本功自恃人多、城固,坚持顽抗,李学启表示不抵抗,闫冠英向陈克提供了城内布放图,并送陈克安全出城。陈克把争取敌人和城内布防情况向杨勇作了汇报。杨勇又派济宁地下党员给闫冠英、李学启送信,要他们立即起义,但无结果。
9日晨,国民党派飞机从济南飞临济宁空投弹药,但大部落在城外,为我军所获。刘本功气骂不止,为缓兵待援,他派人在城墙上喊话,要求谈判。杨勇识破其伎俩,不予理会,于9日8时下达攻城命令。围城大军四面出击,山炮、迫击炮齐发。敌人为阻止我攻击部队前进,放火烧毁了南门护城河桥。我军在火力掩护下,迅速扑灭大火,冲过护城河。当时国民党部队的火力主要用于防御南门口,而太白楼附近的这段城墙火力相对较弱。当时的济宁城墙既高又厚,如果直接架上云梯攻城,伤亡肯定很大。五十九团、五十八团在南门附近和太白楼西侧城墙上挖洞,各填装300多公斤黑色炸药的爆破点同时爆炸,响声震天,城墙被炸开。
爆破的浓烟尚未消失,伴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五十九团、五十八团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和呛人的火药浓烟,发起猛烈攻击。担任主攻任务的五十九团,刚刚将登城云梯竖到南门城楼,就被敌人掀翻,攻击受挫。五十八团一营营长孙文轩率领部队猛攻到太白楼下,竖起云梯,攀梯攻城。因攻城云梯被敌破坏,攻城受挫,孙文轩等十余人壮烈牺牲。接着,团长吴忠和副团长郄晋武跑到护城河边最前沿直接指挥,重新组织火力,调整部署,集中全团兵力,向太白楼和东南城角间,同时从两处突击,一举突破登上城墙。
战士们英勇顽强,同敌人在太白楼东侧突破口反复争夺,白刃战斗,连续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巩固了突破口。但因突击部队伤亡较大,进展缓慢,这时城内敌人又向太白楼增援。杨勇司令员针对新的情况,及时机智指挥,速令五十九团一营副营长郅福田,带领突击队跑步从太白楼东侧突破口登城,协同五十八团迅速歼灭太白楼守敌,向西猛打,配合五十九团主力向南门进攻。
郅福田、朱振兴率突击队自太白楼东侧登上城墙,用刺刀捅掉垛口上的敌人,猛掷手榴弹,迅速消灭了太白楼上的敌军,掩护后续部队登城。刘本功为阻止我部队前进,亲率其卫队向突破口拼命反扑,妄图封锁突破口。朱振兴首先冲入敌群与敌格斗,抓住刘本功的指挥刀鞘,刘本功拔出指挥刀逃入城内。仅十余分钟,其卫队即被击溃。在郅福田、朱振兴等奋勇掩护下,五十九团乘胜向南门方向包抄,并迅速突入城内。主攻南门的五十九团,乘南门守敌动摇混乱之际,相机登城占领南门。
五十九团进入城内大胆穿插分割敌人,直捣铁塔寺敌师部,使敌指挥系统陷于瘫痪。是时,五十九团全部、五十八团一营相继攻入城内。攻打北门的五十五团击毙守敌团长刘本修,攻入城内。此时,防守东门的李学启团起义。防守西门的王乃武团见其他三门已破,遂缴械投降。守敌在沉重打击下,失去指挥,溃不成军,四散奔逃。上午10时,攻城部队在红牌坊、院门口、铁塔寺一带会师,济宁城获得第一次解放。
是役,全歼守敌1个师部、3个团及郓城、巨野、嘉祥、南旺退逃到济宁城内的残敌共1.1万余人,缴获步枪5000余支、轻机枪100余挺、重机枪8挺、迫击炮4门、汽车50余部,兵工厂一座、粮食百万斤。刘本功化装潜逃至济南,被王耀武处决。激战中,第五十八团一营营长孙文轩等200余名指战员,为济宁人民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
战斗结束后,各作战部队随即撤出城外,由事先组成的济宁市警备司令部(七纵副政委张国华兼任司令员,冀鲁豫第二地委书记万里兼任政委)负责维持城市秩序,接受日伪物资。部队纪律严明,社会秩序井然,全城商店大部分于数小时内开门营业。
中共济宁县委、县政府机关从城南尹营迁驻城南关慈灯寺,济宁市被我完整接收。七纵向中共中央报告了济宁解放的胜利消息,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解放济宁的作战部队,《冀鲁豫日报》《前进日报》等都报道了济宁解放的消息。
2月8日,济宁党、政、军各界数万军民,于东门外大校场举行为期3天的集会和庆祝活动,欢庆济宁解放,并举行了盛大阅兵式。大会为在解放郓、巨、嘉、济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进行了祭奠。杨勇司令员在会上授予四连一班班长郝云中“特级爆破英雄”,二连战士王洪峰、郑伟和、严景云为“特级战斗英雄”,五十团一营副营长郅福田、四连连长朱振兴为“登城英雄”等光荣称号。驻军和各界人民群众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游行,连续3天晚上进行了民间艺术表演。
撤出济宁城的战斗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妄图在三个月内消灭我军主力,占领解放区。3月,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调往平汉线作战,冀鲁豫军区第七军分区第十九团留守济宁。
7月1日,敌机突袭济宁,轰炸、扫射,破坏纪念七一活动。不久,盘踞在兖州的国民党吴化文部,不断派出小股武装,夜间到城东和东关袭扰侦察。根据上述情况,上级明确指示:济宁市的党政军民要提高警惕,做好主动撤离的思想和组织准备。机关老弱人员、重要文件、物资,已按计划逐步向后方疏散转移。
9月15日,兖州吴化文部一个加强旅,约6000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以还乡团为前哨,兵分两路向济宁城推进。十九团留守部队、济宁市公安大队和武装民兵共1000余人,在济宁市委书记郭影秋、副书记魏晓云、市长马继孔、公安局长丁韬等人指挥下,英勇阻击。十九团迅速将部队拉到洸河大堤上,向东南一线展开,抗击来犯之敌,迟滞敌人前进,争取时间掩护城内党政机关转移。部队从上午八时打到十时,接连打退敌军数次进攻。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冲破敌军包围分割,分两路向城东北和东南方向逐步撤退。
上午十时,敌机开始对城北门和东门轮番轰炸扫射,掩护敌军攻城。十一时许,敌人向东门进攻,一营二连协同公安大队二连一排打退敌人第一次进攻。十二时,一股敌军向小闸口、南门一线进攻,当即被一营一、三连配合民兵营击退。下午四时许,敌军向东门和东北城角两处同时发起攻击,一营二连和炮兵连协同公安大队二连坚决反击,集中火力大量杀伤敌人,粉碎敌人第二次进攻,守住了阵地。同时,二、三营边打边撤到戴庄附近,继续同敌周旋,牵制了敌军,使敌人前进缓慢,不敢分兵向北门和南门进攻,从而保障机关人员由西门安全撤离。
下午六时左右,敌人在飞机轰炸和炮火掩护下,集中兵力,第三次向东门发起总攻,战斗非常激烈。敌人用炸药将东门爆破了个口子,少数敌军一度乘烟雾攻到瓮城。守城战士端上刺刀,高喊杀声向敌人反冲锋,同敌展开白刃搏斗,终于把敌人打出城外,迅速堵住突破口。下午六时许,马继孔市长和军分区首长率领指挥所人员撤到西关。守城部队坚持到七时,守卫南门和北门部队先行撤到西关,坚守东门部队再次打退敌人进攻,尔后分兵两路,交替掩护,安全撤出西门,向西北方向转移,完成掩护任务。敌军损失惨重,只占领了一座空城。
当夜,济宁市党政军机关撤到汶上县西部老运河堤边的袁口村。市委在袁口村召开会议,要求撤出人员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与国民党开展游击战。会后,报经冀鲁豫区党委同意,临时成立了中共济宁办事处,杨沛任主任,张正言任副主任,并成立由杨沛、张正言、王光中、李长法、彭克东5人组成的城市工作委员会。
为适应形势和斗争需要,冀鲁豫区党委、行署决定划小和调整行政区。11月中旬,冀鲁豫第二地委书记万里率领从第二地委调来的一批人员,与济宁市撤出的以市委副书记魏晓云为首的一批人员在汶上县高庄会合,根据区党委和行署指示,着手筹建冀鲁豫第七专区党、政、军领导机构。11月27日,冀鲁豫区党委和行署决定,以昆山、东平、南旺、汶上、嘉祥、济宁、济北7县重新划为第七专区,万里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袁子扬任专员,何光宇任军分区司令员。济宁市裁撤。同日,将单虞、砀山、华山、金乡、鱼台、丰县、沛县、巨南、沛铜、成武、单县11县划为第三专区,郝中士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张维之任专员,郭影秋任军分区司令员。
济宁第二次解放
1948年6月20日,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包围兖州,逼近济宁。驻在济宁城内的国民党第十二军两个团和国民党军政人员人心惶惶,度日如年,派人在济宁与兖州中间的孙氏店等地驻守打探消息,一有情况马上报告。
7月13日17时,国民党第十二军军长霍守义带领部队在兖州泗河南岸缴械投降,消息很快传到济宁,济宁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惊慌失措,仓惶向徐州逃跑。当时已是傍晚,下着雨,由于走得太急,很多人连东西都来不及收拾,不少人穿着单衣空着手逃跑,国民党专员也顾不得身份,衣服都跑掉了,穿着个裤衩往南跑,狼狈不堪。各个官署里一片狼藉,大量档案都未来得及销毁,甚至有的单位连手枪、电台、军政人员花名册都扔了。由于人心散乱,大量部队、行政人员、还乡团及家属混杂在一起,没有组织和秩序,一拨一拨地冒雨徒步从南门大街出南门,往南经吉市口、扁担街,过小南门出城,再转向西南往金乡方向撤往徐州。除第十二军一一二师戴着统一的桐油斗笠外,大量人员缺少雨具。没有雨具的人员,沿街到处争抢雨衣和油布,商家盖东西用的、卖食品用的油布都被抢光,连婴儿当尿布用的雨布也被抽出来披在身上。由于国民党民心散尽,济宁市民对其撤退漠不关心,市面保持稳定。国民党逃走后,济宁人民活跃起来,有些人兴奋地忙碌一整夜。
7月14日凌晨,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未放一枪一弹收复济宁城,济宁再次解放。同日,冀鲁豫七地委派专署公安局长丁韬率领14名公安干部和30余名公安保卫战士进城接管。与此同时,济宁武工队全体人员也进城参加接管工作。冀鲁豫七地委宣传部部长白桦及济宁办事处的同志也在14日赶到。华野带的宣传品和安民布告,未及张贴即被市民抢去传阅,群众围着干部战士问寒问暖。接着开仓济贫,不几天,就救济了7800余户3.5万余人,计发粮食28万多斤。躲到乡下的人员陆续归来,商店照常营业,除几家大工厂面粉厂、打蛋厂、火柴厂、电灯公司尚未开工外,其它私人作坊、手工业者都开工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