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7日
首页
第01版:

徐州: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本报记者 郝明雷

丰县的果品、邳州的大蒜、新沂的粮油、沛县的稻米、睢宁的瓜菜……徐州市规划建设了19个产业集群,每个县都有特色产业基地。不仅如此,在乡村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创新、现代农业提质等诸多方面也散发着活力与魅力,令来自济宁的媒体记者眼前一亮。

文化兴村30年

马庄村一“马”当先

半年前,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徐州市贾汪马庄村这个全国文明村蜚声全国。它的出名,既不靠经济、也不靠脱贫和环保,而是靠三宝:乐团、香包、婆媳好。

幸福、自信、乐观是今天马庄人的风貌,也是几十年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硕果。管乐团是马庄三宝中的第一宝,它的发展史本身就是马庄村的历史。马庄村原党委书记孟庆喜介绍说:“30年前,村子里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村民没事儿就喝酒、打麻将,也有结伙打架的、盗窃的、搞封建迷信的。那时马庄村的经济状况并不太好,在18个行政村里排名倒数第六,大家感觉生活没个奔头。”为了给大家鼓劲,同时改掉坏风气,1988年孟庆喜提出了“文化兴村”, 投资三万七千块钱,牵头成立了管乐团。虽然遭到一些非议,但是马庄村人认准的事情是要干到底的。通过“文化立村、文化兴村”马庄村获得了更多的机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如今的乐团不仅在国内演出,还走向了海外。

马庄村的香包从邻居间互赠的小礼物,变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只是小规模生产,如今一再扩大规模,仍然供不应求。香包成了村里的第二个宝贝,香包产业让两、三百名妇女走出家门,到村办企业工作。接下来,村里还将扩大规模,做大香包产业,日产量从几百个提升到上万。

让家庭和谐美满不仅有就业,还有婆媳好。婆媳好是马庄村的第三宝。有人曾开玩笑说,婆媳关系是世界难题,在农村就更难处理了。但在马庄村这个问题却得到了较好的解决。20多年前马庄村开始每年年底评选十佳媳妇、十佳婆婆,每次评比,都会成为每个家庭关注的大事,获奖的家庭就像火种一样,点燃自己也照亮别人,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榜样。

值得一提的是,孟庆喜作为马庄村上一任村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0年。他说:“30多年来我们村一直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为助推,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农村要把各项工作搞好,还是得发挥党委一班人的作用,带好党员队伍。”

马庄村人的口袋富了,脑袋也充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指示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马庄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呈现了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学经验,不能光学表皮,更要挖根探源。追本溯源,30多年坚持“文化兴村”道路的背后,是马庄村党建工作的一以贯之。30年如一日将农民乐团、民俗表演团、周末舞会、升旗仪式等活动和阵地坚持了下来,即使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也以丰富的文化活动保持村民昂扬的精气神,这才成就了今日辉煌的马庄。一个稳定可靠、群众拥护的班子,一个德才兼备、实干担当的好带头人,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这也是马庄村值得尊重和学习的地方。

打开公共空间

直通群众心间

实施乡村振兴,“邳州方案”之一是大力推进公共空间治理,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让乡村真正实现内外兼修。

公共空间是群众共享空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入,公共空间成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痛点、堵点,在农村集中体现为填水占山、乱耕乱种等现象,“还公共空间于公众”是各地农村群众强烈的愿望。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邳州成立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指挥部,在党员干部中以“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为方法论,引导社会公众算好政治账、经济账、社会账、生态账、文化账,同时在人财物方面保障乡村空间治理全过程。

通过乡村空间治理,邳州统筹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升村支“两委”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履行土地所有权职责,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设立1亿元乡村振兴专项基金,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系统化思路建设农村、职业化模式提升农民,围绕实现好、提升好农民土地收益权,执行好集体所有权、维护好农户承包权,盘活好土地经营权,实现了“减少农业用工、减少空闲土地,增加产业工人、增加土地收益,壮大集体经济”。

在车辐镇山南村户母山上,50多名村民正在山脚下打理山核桃、火炬树等苗木。村支书郁全伟对记者说:“这块山以前被少数人占有,有圈坟地的,有放羊的。今年1200亩荒山地统一收回,进入镇产权交易平台发包。”邳州镇城河滩原来被无序种植、养植侵占的750亩集体荒滩,以每亩每年500元价格包给农业公司,种植金针菜、套种榉木樱花,不仅集体收入大增,还为村民提供了季节性岗位。

行走在邳州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井井有条,过去污染的河道变干净了,特色文化广场基本覆盖每个村子。旅游的人来了,晚上跳舞的人多了,农村洋溢着和谐的笑声。

目前,邳州加快探索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叠加效应”,与村庄环境整治、增加农村集体收、农田水利建设等相结合,不断释放整治公共空间的红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邳州共梳理出集体资源18万亩,50个经济薄弱村实现村均集体增收20万元以上。

在农村,侵占公共空间现象屡见不鲜,治理的每个环节都是对既得利益的“宣战”,没有创新的思维,没有刀口向内的勇气,难以顺利推进。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强化要素支撑,为整体提升农村环境面貌闯出改革新路、形成系统方案,为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伸张公平正义、完善利益保障,为着力创新社会治理补齐短板弱项、夯实基层基础。让公共空间治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经验、徐州典型,也应成为我们济宁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切入点。

样板引路构建先导示范体系

睢宁沙集电商富民、贾汪墨上集旅游富民、沛县鹿楼就业富民、新沂练马产业富民,等等,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徐州各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涌现出一个个生动的样板。

徐州市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实施现代农业提质、乡村绿色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创新等八大工程,推动路线图变为现实图,他们靠的是星罗棋布的样板引路。

为探索县、镇、村不同层面下的乡村振兴路径,徐州市在点上开展乡村振兴先导示范区建设,计划从2018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全面建设2个县(区)级乡村振兴试验区,着力打造15个乡村振兴先导镇,试点培育30个左右乡村振兴示范村,努力形成“2+15+30”先导示范体系,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在面上开展“五杯竞赛”争创乡村振兴先进村活动。计划从2018年起,广泛开展以产业兴村杯、生态美村杯、乡风润村杯、善治惠村杯、富民强村杯为内容的“五杯竞赛”活动,力争到2020年选树一批单杯竞赛典型、培树一批乡村振兴先进村,引领乡村振兴不断向纵深发展。大力推广各地创新经验做法,在全市全面推广邳州公共空间治理典型经验,结合清产核资开展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搞好对农村沟渠河堰、道路、四荒、空闲地的清理和产权、经营权界定登记。积极推广睢宁“1184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创新做法,年内计划在各县(市)和铜山区、贾汪区在1个镇以上开展“镇托管服务+村集体经营+户利益共享”的“双沟模式”试点。积极推广睢宁农民居住区建设创新做法,因地制宜推广适用于一般农业地区的“高党模式”、适用于具备旅游资源地区的“岳庄模式”、适用于中心镇(小城市)建设的“双沟模式”、适用于失地搬迁建设的“杨屯模式”。

徐州市还积极开展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做好省级特色试点创建工作的同时,从2018年起,以自然村为核心单位,市级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拿出6000万元财政资金进行扶持,到2022年,省市县联动新建改建50个左右、完善提升50个左右,全市建设100个左右富有徐州特色的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使其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抓手和展示乡村振兴成果的直观窗口。

对标徐州,反思济宁,济宁媒体采访团一行感触良多:谁创出了好做法,带动了村子强农民富,谁就是典型,就要大力扶持。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重在做好统计调查的基础性工作,学习徐州把特色典型村镇列出清单,制定重点扶持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快形成先导示范体系,在精心呵护中让小产业成长为大产业。

磨石塘村的特色田园。■记者 杨国庆 通讯员 王亚 摄

2018-07-27 1 1 日报 content_570338.html 1 徐州: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