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彦彦
本报通讯员 梅花 李骁
傍晚的曲阜市尼山镇圣源村暑气初收,圣源针织厂里的工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地往家走,厂里的伙食、孩子的成绩是他们下班路上的谈资。看着他们神采飞扬谈天说地的样子,谁能想到三年前她们还是“围着锅台转”的留守妇女。
刚下班回家的冯美开始烧水、淘米、切菜,忙碌着为即将放学的孩子准备晚饭。“以前孩子他爸一个人在外打工养家,我想出去挣钱又舍不得两个孩子。现在好了,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挣钱又不耽误照顾孩子。”冯美笑着说。2016年引入的圣源针织厂,让四十多名像冯美这样被家庭“拴住”的留守妇女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
圣源针织厂位于尼山镇圣水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借助于尼山圣境的辐射带动作用,该片区下辖20个行政村,总人口1.8万人,以“儒韵乡风,文化传承”为主题,结合村庄及产业布局,制定鲁源、圣源、昌平和镇驻地“三线一区”规划,通过保障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提升工程和乡土文化复苏,加快文旅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项目培育,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努力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这两年,可以说是上班工作不出村、文艺演出送到村、传统文化传遍村,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说起村里的变化,圣源村妇联主席冯桂金感受最深的就是婆媳矛盾越来越少了,家风越来越好了,环境越来越整洁了,“晒家风家训、清洁庭院、四德评选这些活动从无人问津到人人争先进,我们的村风民风是越来越好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施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车头”强不强,往往直接影响一个村的发展。圣源村党支部书记冯敬华深知“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我们村还成立了胜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为尼山圣境景区提供环境卫生清理和物业服务,增加村民就业机会,现在村里60%的中青年劳动力都实现了打工就业。”冯敬华说,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到60多万元,基本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有效益,乡村农民有收益。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借助全省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尼山圣境的带动优势,尼山镇在鲁源新村、圣源村、西官庄等村庄建立乡村经济合作社、党支部领办企业,利用物业管理、资产经营、乡村旅游和“党支部+企业+农户”等发展模式,先后开发鲁源里仁美宿、滨水采摘基地、圣源农家乐等乡村产业项目,因地制宜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基础是关键。”尼山镇党委书记陈鹏说,“我们在培育乡村主导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切实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党建为统领,抓基层、打基础,持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
鲁源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是圣水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强化“双基”工作,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动实践。
“自从放暑假开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尼山书屋、游艺室里每天都人来人往。”图书管理员孔凡苓可以说是便民服务中心里最忙碌的人了,“孩子们一放暑假来看书借书的多了,这里的书桌就没空着的时候呢。”
“我们通过完善包含村级办公场所、党群服务大厅、‘和为贵’调解室等功能分区的党建阵地,建设高标准鲁源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商业设施,全力打造群众生活舒适、公共服务便捷、产业基础完善的美丽鲁源。”鲁源新村党总支书记刘承彪说。
记者感言:乡村振兴的目的是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尼山镇圣水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依托文化旅游项目尼山圣境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在尼山圣境项目提升过程中,当地并未忽略对周边村庄和群众的投入,而是把群众安置、环境提升、集体增收、村庄治理放在首位,让当地的老百姓共享文化旅游项目带来的惠利。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圣水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群众,已经告别过去闭塞的生活方式,以更加幸福的面貌、更加包容的心态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民”。
图为尼山镇鲁源新村一角。 ■记者 杨国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