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3日
首页
第02版:

向制度创新要活力的“徐州实践”

(上接1版)在徐州高新区采访时,记者深刻地感受到制度创新带来的活力与动力。据介绍,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徐州高新区立足建设良好市场环境,全面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省市的支持下率先成立了行政审批局,推行了“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的不见面审批(服务)模式。在实现省“3550”目标的基础上,全力推进“2330”阳光高效审批改革(即2天完成企业登记、3天完成不动产产权证发放,30天完成施工许可证发放)和证照分离试点改革。积极探索投资项目信用承诺、不再审批、严格监管改革。深入推进社会风险稳定、地质灾害评估等建设项目评估制度改革,推行区域评估制度,全面开展“多评合一”“并联审批”。建立了完善代办服务体系,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全程无偿精准代办。依法承担、承接了《国家级开发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市赋予“设区市经济审批权限”,实现了高新区“区内事务区办结”,实现了简单审批事项“一窗受理、一日办结、一分钱不收”,跑出了全市行政审批“最高速”、发出了徐州市证照分离改革“第一证”。

建设良好政策环境对于创新提升来说必不可少。徐州高新区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积极借鉴中关村、上海自贸区等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研究制定了《高新区建设区域性产业创新中心综合改革试实验区实施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先后研究出台了《高新区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高新区改革创新和优化发展环境奠定了扎实制度支撑。

立足实现要素集约,徐州高新区积极推行高发展质量评价体系。高新区以提升亩均产出率,提高要素集约使用水平为发展导向,全方位搜集研判各类商事主体资源消耗数据和经营业绩数据,结合数据情况将其划分A、B、C、D四档,对于税收回报高、资源消耗少的A、B类商事主体,在产业支持资金、发展要素保障方面重点支持,对于一般效能的C类商事主体,实施黄牌警示,对于低效能的D类企业,实施退出机制。“下一步,高新区将进一步丰富完善和运用这一体系,科学研判招商项目,集成推进建设项目,综合评价运营企业,促进各类发展要素向优势项目、优秀企业集中。”徐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结合市级人才政策改革试点,徐州高新区出台了地区最优人才新政。徐州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委“人才新政26条”、徐州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的意见》精神,广泛借鉴深圳高新区、成都高新区、东湖高新区、南京高新区等先进地区人才政策,研究出台了系列人才新政。人才新政立足“不唯高精尖、只求精准用”的价值遵循,坚持围绕产业聚“高人”、围绕创新聚“能人”、围绕制造聚“匠人”的目标导向,重点在人才服务企业创新转型、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催生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实现服务聚焦、要素聚汇、资金聚力。实现了政策“接地气赋能产业创新、可操作推动人才响应”的良好效果。

创新,徐州正释放“磁场效应”

“我们IUIA淮海国际创新中心去年年中落地科技创新谷,正是由于徐州高新区给我们的三零政策(零成本、零投入、零房租),给我们这个平台轻装上阵、快速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条件。”IUIA负责人介绍,如今这个创新中心各类人才济济一堂,带来的科技创新成果也层出不穷。其中,由中芬技术转移中心带来的环保科技创新项目,通过研发抑尘试剂,可有效治理扬尘污染、抑制飞絮,在道路使用的成本1平方公里仅1分钱,在工地使用1平方公里仅1毛钱,目前已在徐州市泉山区试点使用。

不仅仅是制度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加快淮海经济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推进“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创新平台建设。如今,一个个创新平台初见成效,吸附效应日益显现,各类创新要素正加速向徐州集聚。

今年,科技部、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函》,决定支持徐州市等17个城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徐州市将围绕打造“淮海经济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力争通过3年建设,把徐州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城市。

据了解,根据创建实施方案和工作路径,徐州市建立完善了“七大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产业+企业+平台+人才+载体+金融+政策”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积极培育创新型经济,创新能力极大增强。

科技双创载体建设提质增速,初步构建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创业孵化全链条,累计获批省级以上孵化器、加速器48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50家,省级高新区3个,徐州高新区位列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50强。

高端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开展了创新徐州·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2017“一城一谷”招商推介会等一系列科技招商活动,徐州市校企联盟达1700多家,居江苏省第一。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徐州市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

据介绍,徐州市将按照科技部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部署要求和“顶层设计、市场导向、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探索适合徐州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引领作用,无缝对接“一带一路”、高水平推进“双向开放”。

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基本功能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记者 杨国庆 通讯员 徐剑 摄

徐州高新区科技创新谷已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记者 杨国庆 摄

2018-07-23 1 1 日报 content_568918.html 1 向制度创新要活力的“徐州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