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红
近年来,汶上县坚持把改革创新理念贯穿于“三农”工作各领域、各环节,按照“扩面、提速、集成”的总体要求,积极抢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等中央、省级改革试点机遇,打好改革“组合拳”,提升制度创新力,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农民创造性迸发出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
做活农村承包地文章
激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近年来,围绕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汶上县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突破口,积极构建集约化、标准化、特色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县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达到2831家,获评全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建设试点县,迎接了全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力保障粮食安全现场会实地观摩,得到与会领导充分肯定。
抓好承包地确权颁证,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紧紧抓住作为山东省第一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县的重要机遇,树立“合同管理”理念,针对农民承包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位置不明、登记不全等问题,在全国首创了“5123”工作模式,全县17万农户全部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颁证率100%。县乡两级设立了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中心,率先出台了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全面推行“一栏、三簿、六制度”,建立了土地流转“有形市场”。
实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土地经营权“活起来”。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支部带领、书记带头、党员带动的“头雁领航”作用,建立“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收入保底分红”的合作机制,让农民获得土地流转、劳务收入、年终分红等多种收入。党支部牢牢掌握生产经营权、分红权,通过以“股”连心、连利、连责,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
发展标准化规范化农业,种好粮食安全“责任田”。出台了《汶上县农民合作社县级示范社评定及监测暂行办法》,坚持以标准化建设、统一化经营、减量化种植、社会化服务为路径,推动农业提质增效、集约发展。例如,汶上县道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六统一分”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最大化,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近年来,全县创建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29家,通过6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创建,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打造特色农业“新品牌”。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重点人才项目库,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鼓励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吸引人才192名,发展入党148名。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办好“田间课堂”,每年培训1万余人次,创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颁发农民专业技术职称30人,选拔“田秀才、土专家”100名,张道立、刘化学等6名先进典型获评“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站长。
做活集体土地文章
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党中央推出的一项重要改革,对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完善农村治理、保障农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汶上县抓住山东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机遇,以农村撤并学校、闲置厂房、废弃工矿仓储地、废旧坑塘、残次林地等为重点,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利用高效、持续增收的集体产权制度,让集体土地成为强村富民的聚宝盆。
全面清产核资,盘清家底“明白账”。按照“全面清理、分类登记、逐项核实、权属确定、审计评估、公示确认、数据录入”的工作程序,确保清产核资量准、核准、评准,对土地资源较多或构成复杂的村(居),聘请有资质的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第三方全程参与,查实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做到账证相符、账实相符。全面推行“村账镇管”和村级财务监督办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财小组、农村党群议事会的作用,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清查工作,累计规范处置合同1775份,收回集体土地1.7万亩,实现集体增收1059万元,让村集体心中有数谋发展、让群众知根知底助发展。
精准确认身份,做实成员“股权化”。出台《关于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指导意见》,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土地承包、对集体积累作出的贡献等因素,实行一村一策、民主协商、集体表决,灵活设置人口股、劳龄股、村龄股、扶贫股等股权,妥善处理外嫁女、义务兵、迁入户等特殊情况,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量化到人、确权到户。按照“分权不分产”的思路,采取“折股到人、固化到户、户内共享、社内流转”和“生不增、死不减、进不增、出不减” 的静态管理模式,让农民拥有长久稳定的集体资产收益权利。
拓展强村“十法”,鼓起集体“钱袋子”。将权能拓展与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相结合,全县涉农村居全部注册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探索了资产盘活、商贸带动、创办实体、村企联建、效益农业等“强村十法”,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把坑塘、荒片、闲散地等资源变成“流动资本”,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走活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盘棋。
做活农村宅基地文章
激发村庄建设发展活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汶上县抓住山东省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机遇,坚持“守住法律底线、符合规划要求、尊重群众意愿、长效集约利用”四个原则,聚焦管理、退出、流转等关键环节,着力打造农村宅基地全链条改革样本,被列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
围绕“如何管”,构建多层次制度体系。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做到规划引领、以图管地。制定《汶上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和《汶上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指导意见》,严格宅基地审批和建房管理,保障“户有所居”,防止违法违规用地。全面开展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登记,摸清闲置废弃宅基地底数,建立一户多宅、超占面积、闲置废弃房屋“三个台账”,加强宅基地动态管理,实施残垣断壁和破旧房屋清理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围绕“退得出”,探索多形式退出渠道。对自愿退出宅基地的,按照最大限度让利于民的原则,根据市场价格或者评估价格合理确定补偿标准,通过一次性货币补偿、社区新房换旧房的方式,让群众愿意退、住得好。对有退出意向且保留宅基地资格权的农户,按照留权不留地的原则,对房屋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折价入股,作为今后搬迁补偿、收益分红的重要依据。对一户多宅、超占宅基地的,坚持公平公正、集体决策的原则,制定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办法,引导群众有偿使用、无偿退出。
围绕“怎么用”,创新差异化盘活模式。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制定了农村宅基地流转办法,探索了多种盘活利用模式。一是对外发包租赁型。对闲置房屋或整平后的废弃宅基地进行公开发包,租赁给企业或大户经营,发展乡村旅游或特色种植,收益由村委会、群众共享。二是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型。农户以闲置废弃宅基地入股,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闲置宅基地”模式,发展特色种植,通过保底收入、按股分红、劳务输出,实现长期稳定收益。三是村集体统一管理型。通过有偿收回和劝导村民腾退多占宅基地的方式,将宅基地收归村集体统一管理使用,用于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四是增减挂钩牵引型。利用“增减挂钩”项目带动,引导宅基地闲置率高、群众退出意强的村庄集中连片进行宅基地复垦利用,纳入挂钩项目复垦区。五是群众自主经营型。对有种植需求的农户,引导其自行拆除废弃宅基地,按照村庄整体布局,种植苗木、花卉或低矮经济作物,发展“边角经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更新的理念、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深入推进农村系列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干出成效、创出经验,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汶上贡献。
(作者系中共汶上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