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1日
首页
第04版:

儒家文化中统一战线思想的时代价值

■任广峻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并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让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发挥文化的统战作用,实现价值转化,成为我们时代的课题。

儒家“仁爱”思想与爱国主义相结合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如何“爱人”,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即从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起孝心、爱心,再把这种将对家庭成员的情感推及到社会关系中,达到“泛爱众”。儒家“仁爱”思想从爱亲人作为波纹式开展,延伸到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从而赋予更高的道德情感,把自身的爱、责任与家、与国结合起来。

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着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着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是一致的,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也是一致的。充分把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的内核、实质与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不仅有爱国统一战线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还要有劳动者、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等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入到“两个百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中,并能够为当代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形成最大合力作出理论认同与理论支撑。

儒家理想社会与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机契合

儒家理想社会包括“小康”和“大同”两种层次。《诗经·大雅·民劳》讲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孟子在《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讲到了百姓心目中的小康生活状态:“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大同”作为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礼记·礼运》讲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儒家的理想社会中,小康与大同分属两个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大同社会是儒家理想社会的高级阶段,小康社会则是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以及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科学论断得到和全国上下一致认可,习近平总书记统一战线重要思想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是关于统一战线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的科学概括,是对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2020年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可以说完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对小康社会生活的向往,并向更高的阶段发展,新时代的成就和辉煌真正契合并验证了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并加以实现。

儒家“和合”思想与新时代和谐统一战线

“和”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论语》讲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德法度,更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精辟阐述,把“和合”思想提升为古代君王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礼记·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而将“和合”思想蕴含的和顺、和畅、和美等意义指向由人类推及整个宇宙自然。“和合”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标识和价值追求,备受历朝历代政治家推崇和思想家青睐。

儒家“和合”思想对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启示归结为一点,就是和谐统战。把统一战线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和谐统战”思想,就要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即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外关系。在处理好与其它政党之间的关系上发挥制度效能论、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共同体论、在处理宗教关系上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在处理好阶层关系上坚持政治吸纳论、在处理海外关系上坚持争取人心论。新时代和谐统战工作为实现“两个百年”的伟大目标、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做到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儒家“大一统”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孔子作《春秋》,在记载历代周王即位时多次冠以“王正月”字样。《公羊传·隐公元年》解释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董仲舒由此引申出政权统一的思想,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之一便是中国获得政治统一,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他反对诸侯和大夫破坏中华大一统的行为,极力呼吁“一匡天下” 。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提问时,回答“定于一”。荀子也提出过“天下为一”、“四海之内若一家” 的观点。

在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多依托于统一国家的形式,故民族凝聚力又主要表现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我国自西汉形成大一统思维方式后,它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并长期影响着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中华民族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相同的文字和语言,儒家思想的“大一统”论,对于新时代中华各族人民的团结,对于中国台湾的回归,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理论认同。

儒家文化的“家”、“国”观念

儒家主张家与国一体,认为家是小国,而国则是大家,齐家与治国是统一的。《大学》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齐而后国治”的思想,把齐家视为治国的出发点。并且儒家把在家的“孝”与对国的“忠”统一起来,视“孝”为“忠”的基础,如孔子的弟子有若所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儒家这种重视个人对社会、民族责任的文化传统,使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为重的观念成为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祟尚的人生价值准则。

儒家文化的“家”、“国”观念,深深刻在中华儿女每一个人的心头,使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社会、对国家产生责任感和归属感,“国”就是自己的大“家”,“国”好才能“家”齐,从而形成向心力与凝聚力,从而培育中国各阶层的的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形成爱国统一战线,有利于中华民族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建设。

(注:该文是济宁市统战部统战理论政策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2018-07-11 1 1 日报 content_567094.html 1 儒家文化中统一战线思想的时代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