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记者 王澎波
苗培红,又名培轩,号子牛,山东省邹平县人,1949年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首届书法硕士生课程班。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培训中心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院高研班导师,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大校军衔。
作品在全军四次入展获奖,并入展全国第二届正书展,全国首届书法扇面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展,全国第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荣获首届兰亭奖,全国第二届楹联展银奖,中国美术馆名家提名展奖,首届三名工程50名获奖者之一。
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等重要场馆收藏悬挂。
出版十几部书法作品集,学术专著《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临摹与创作》、《翠微斋论书手迹》、《翠微斋论书辑要》等。
六次举办《继承与传承苗培红师生展》,展出作品价值近百万捐献公益教育事业,连续六年举办清华美院苗培红书法专项研修班,培养学员100余名。2007年11月创作的《奥运赋》拍卖220万元全部捐给中国扶贫基金会。
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传世名篇《书谱》中说:“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我想,用这段话形容当今书法家苗培红先生为人从艺,亦恰到好处。
近日,《书画名家》采访组专程赴京采访苗培红先生,与热闹、喧嚣的北京城相比,他的翠微斋书屋显得有些清静,但四壁书画、满屋图书却让人肃然起敬。已是古稀之年的苗培红先生鹤发童颜,神采奕奕,超凡脱俗,腰板挺直,在他身上既有温文尔雅的文人气质,又有外柔内刚的儒将风范。
苗培红先生是山东邹平人,因同是山东老乡,先生对我们的到来格外热情,落座看茶间,先生为我们介绍起他的从艺、从军经历。他自幼饱尝家学,喜好舞文弄墨,在长辈的指导下,很小就开始练习毛笔字。由于自己勤奋,加上悟性好,苗培红的毛笔字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写越好,并且还学会了写大标语用的美术字。
1968年参军入伍至京都后,苗培红先生当过战士、班长、排长、干事、参谋、秘书、参谋长、副师长。因地利之恩泽,开始较系统地研究书法艺术。在上世纪70年代,他在机关当参谋的时候,书法是他的业余爱好,参谋集训及在军校学习时,部队安排每天有一个小时写毛笔字的时间,主要为了画作战标图、作标记等工作而训练基本功,但当时的楷书和隶书练习,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苗培红调到北京军区司令部任军区首长秘书,军务繁忙的他丝毫没有放松对书法的研习,每天临书到深夜。1990年,他调任北京卫戍区某师任职,工作之余,习书更为勤奋,并有幸成为李铎先生的弟子。1993年至1997年,苗培红相继参加了中国书协的首期培训班和欧阳中石先生办的首期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书艺日见精深。
在八十年代末,苗培红选了几幅自己认为拿的出门的作品,找欧阳中石、李铎先生请求指教。欧阳中石告诉他,如果写二王的风格,就要用兰亭、圣教的尺子来衡量,不能自己写自己,想当然的去写,要选好名碑、名帖,认真临习。李铎先生对他说,兴趣勤奋做到了,还要有很好的悟性,必须从古人那里悟,从范本当中悟。两位先生的指导、教诲让苗培红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明确了学习二王的方向,同时对什么是坚持传统,怎样坚持传统,有了新的认识。
从此,苗培红先生把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到了练习书法上,寒灯苦学,耕砚不辍,在加上走传统、路子正、方法对,又有名家大师做指导,苗培红在学习“二王”上,不仅形体极似,而且在神韵上也达到了至高境界。他认为,追求典雅就是体味并达到一种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刚柔相济、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在他的笔墨中,展现出的是笔力劲健与飘逸洒脱的中和之美,力图让作品使人看后赏心悦目,达到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
苗培红先生写字,铺纸研墨,气定神闲,正如王羲之云,“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他写字时行笔、运笔虽没有笔走龙蛇、恣意挥洒的狂放,却多了一份泰然自若的淡定,看笔锋在宣纸上提按顿挫使转,那种超然物外的内在平和与不激不厉的行笔风格,让人如沫春风、赏心悦目。
苗培红先生对自己的作品要求近乎苛刻,每一幅每一字,每一笔每一划,他都会精益求精。在应邀为我们题写“济宁启功艺术研究会”、“华梦书画名家艺术馆”两幅牌匾作品时,苗培红也是思索了良久才动笔,然后才一气呵成,他告诉我们,题写牌匾要尽可能的用行楷书写,让大家都看得懂。看着先生题写的字,我们非常感动,但他对“华梦书画名家艺术馆”一幅并不满意,又裁了一张大点的纸重新写了一遍,并嘱咐我们如何装裱,如何刻匾,如何悬挂等,其严谨和认真让我们感动不已。
苗培红先生说,今天所达到的艺术造诣,是长期坚持走传统之路,勤学苦练,下笨功夫而来的。研习书法,必须耐得住寂寞,不浮不躁,下笨功夫,老老实实学习一点东西,在继承上下功夫 ,最后才能谈得上发扬创新。
苗培红先生十分注重对书法艺术理论的研究。他近年来先后出版了《翠微斋论书手记》和《翠微斋论书辑要》两本专著,并在一些书法专业类刊物上发表了诸多有关书法的学术论文。通过这些专著及论文,他将书法实践和他对古人书法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为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贡献。
作为一名知名的书法家,苗培红还分别担任中书协理事、中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培训中心教授等职务。近年来,他不仅把对书法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普及,而且还走进大中小学课堂、军营、厂矿和乡村,为各行各业的广大书法爱好者讲授书法技艺,普及书法知识,并被多所大学聘为书法客座教授。同时,他还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投身基层,多次为困难地区或学校及困难群体捐款、捐作品,在公益事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苗培红说,《书画名家》专刊的创办,是孔孟之乡重视文化的具体表现,办刊一定要高点定位,搞好“书画名家”和“名家书画”的关系,在专刊上推出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有责任心、有担当意识的书画家。对于专刊的版面设置、作品选登等,他也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指出,办好专刊,就像练习书法一样,要贵在坚持,尊重事实,不能跟风,不能随流,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影响力。
苗培红先生对记者的热情,对《书画名家》的寄语,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先生的谦恭平和,正如他的书法作品,朴素中见高华,平淡中见新奇,不激不厉,风规自远。
艺术家名片
苗培红先生为济宁华力集团董事长郑元华先生书赠墨宝
(60x150厘米)
(68x138厘米)
(97x180厘米)
(68x13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