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大力开展健康扶贫,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困难家庭精神病人救治制度,落实“三个一批”政策,优化“六重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一站式”即时结算平台,切实降低贫困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严格控制贫困家庭学生辍学,确保贫困家庭孩子有学上、上得起学、不辍学。全面梳理排查全市贫困户危房改造情况,2018年9月底前完成年度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同时,对新出现的危房及时纳入计划实施改造,确保贫困群众住房安全。聚焦老弱病残特殊贫困群体脱贫解困,构建“大救助”工作机制,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确保不低于按年度动态调整的省定扶贫标准,兜住特殊群体基本生活。三是拓宽稳定增收路径。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每个省级扶贫工作重点村及市200个贫困人口较多的村至少有1个特色产业、1个农民合作组织,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增收途径。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实现贫困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积极推动贫困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增加集体收入,规范和推动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确保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制定可操作的就业扶贫行动计划,细化到村、落实到户、精准到人。加大对就业扶贫车间政策激励,容纳更多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实施技能脱贫专项行动,组织贫困人口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的能力。四是打造精神扶贫济宁样板。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发挥儒家文化资源,积极研究探索济宁特色的精神扶贫路径,深入总结提炼、科学完善规范,形成理论性、制度性成果,打造精神扶贫济宁样板。加强政策引导,改进帮扶方式,激发贫困人口劳动脱贫、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五是持续强化督查考核。聚焦脱贫质量和脱贫稳定性,实施常态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逐级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合力攻真坚、真攻坚。六是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环节,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推进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