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孙树勇 苗昱
如果把新旧动能转换比喻为一辆前行的机动车,那么实体经济就是车轮,资金就是不可缺少的燃料,金融早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命脉”。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将现代金融服务列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培育的十强产业之一,成立专班、明确目标,强化督导、狠抓落实,现代金融服务各项事业步伐加快、质量提升,有力助推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顺利实施。
强基固本,扩充金融实力
现代金融服务本身就是新动能,其发展壮大既是贡献新动能的有效举措,又是增强金融供给能力、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之策。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大金融招商力度,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持续健全,平安银行济宁分行开业运营,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26家;华福证券等3家证券公司新设立分支机构,全市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分别达到17家、27家;中煤财产保险落户我市,市级保险业金融机构达到64家。同时,持续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打造济宁特色金融品牌,济宁银行跨区域发展实现新突破,聊城分行获准筹建;农商行、村镇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持续健全,地方金融组织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截至一季度末,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1.3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3%。
回归本源,做强实体支柱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今年以来,我市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融资需求,常态化开展政金企合作对接,为金融机构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供精准服务,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截至目前,累计向金融机构推介新旧动能转换项目(企业)261个,各金融机构3个月为23个推介项目提供融资支持31亿元。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各项存款余额5237.05亿元,较年初增加215.49亿元、居全省第5位,增长4.2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4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3342.2亿元,较年初增加183.81亿元、居全省第6位,增长5.82%,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27个百分点。
聚焦企业,培育强劲引擎
企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通过资本市场“鲤鱼跳龙门”、实现跨越发展是必由之路。我市提出要在提前一年完成省定改制任务的目标基础上,利用五年的时间,再完成改制企业600家,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管理规范的现代规模企业,为下一步对接资本市场打好基础、练好内功。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已累计完成改制企业1108家,占全部规模企业近50%。在加快推动企业改制的同时,我市将企业改制与挂牌上市有机结合,组织开展资本市场专家“走进县市区”与优质改制企业“走进资本市场”双向交流活动,举办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济宁企业集中挂牌仪式,一批优质企业脱颖而出,成功对接资本市场。今年前5个月,全市新三板挂牌企业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分别新增1家、54家,累计达到28家、191家。此外,我市确定10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成立工作专班挂图作战,一对一强化辅导培育、解决发展难题,全力助推企业尽快实现首发上市,打造行业领军龙头企业和新旧动能转换新的增长极。
坚守底线,优化金融环境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新旧动能转换离不开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良好的金融秩序。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切实维护正常金融秩序,有力维护了地区金融稳定,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金融环境。成立市县两级化解企业金融风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建30人的防控企业金融风险专业团队,开展金融风险排查,消除风险隐患。强化对县市区的不良贷款考核,大力支持银行机构压降不良贷款,今年1至5月份,全市银行业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22.4亿元,全市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在全省排名分别较年初下降2个和1个位次。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全市受理逃废债案件859起,警示约谈330人、曝光失信被执行人101人。强化监测预警,加大教育宣传,扎实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稳步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维护正常金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