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辛敬
梁山县认真落实市委部署要求,组织全县262个“民情书记”团队,1521名“民情书记”,178名下派干部深入社区、乡村、企业,找准难点、痛点和堵点,对症施治,即访即办,推动“民意‘5’来听”行动见到实效。
注重教育培训
“四种方式”强意识提能力
抓住“民情书记”这支关键队伍,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持续增强“民情书记”为民服务的主动性,提高工作能力。请专家。邀请市扶贫办、市下派干部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等市直单位领导、专家前来作专题报告。强业务。组织县卫健局、县教体局、县住建局、县民政局、县医保局、县金融中心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对相关便民惠民政策进行解读,切实提高“民情书记”业务能力。现场教。多次召开“民情书记”联络员培训班,让联络员熟知市委关于“民意‘5’来听”行动的各项要求,现场指导联络员熟练掌握“民意‘5’来听”微信服务号的使用规则,区分“需12345平台转办”类、“已办结无需转办”类等情形。联络员及时将各项要求传达给“民情书记”,提醒“民情书记”履行按时走访、请假备案、及时查看备案或办理进度等工作。问成效。对“民情书记”团队学以致用的情况跟踪问效,全县涌现出一批“民情书记”团队典范。县纪委监委“民情书记”2队研读金融知识,针对村民王某遭遇家庭变故,无法按时还清贷款,导致银行账户被冻结的问题,与银行对接,为他申请利息减免政策,王某终于能正常使用银行账户。
注重督导宣传
“三大机制”成为主要抓手
专班专人,建立协调沟通机制。成立以县下派办为基础的“民意‘5’来听”工作专班,抽调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民意‘5’来听”行动的组织、发动、督查、协调、宣传等工作。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纪委、县委组织部组成3个督导组,每逢走访日,对进村入户的“民情书记”团队进行随机抽查。及时反馈,建立台账管理机制。制定工作台账,发放给“民情书记”团队,将走访日开展活动的基本情况、走访中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联动解决的问题等情况纳入台账管理。对“民情书记”团队报送的台账每月进行汇总梳理,掌握全县走访工作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踪反馈,督促相关单位认真整改落实。及时总结,建立典型宣传机制。及时总结各“民情书记”团队在走访工作中采取的有效措施、经验做法和突出成效,形成典型材料,通过“梁山党建”微信公众号、今日梁山、县广播电视台等平台进行宣传报道,目前已推送典型报道30余条,为各单位开展“民意‘5’来听”行动提供有益借鉴。
注重“头雁”引领
“三条措施”发挥领导干部带动作用
县级领导带头开展。严格落实市委关于实施“民意‘5’来听”行动要求,选派32名县级干部担任“民情书记”团队负责人,深入基层、直插一线、带头下沉,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县直部门班子成员带队走访。从104个县直和驻梁山部门单位选派322名科级以上干部担任队长,带头领队走访,引领“民情书记”勇于担当,厚植为民情怀,自觉在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中实现自身价值。下派干部同步进行。7名市派梁山乡村振兴服务队、民营企业服务队队长,12名县派乡镇(街道)挂职副书记带领178名市、县下派干部,深入帮扶村、企业开展走访活动,对村“两委”班子运行、下派干部帮扶任务落实等情况征求建议,对当前正在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扶贫政策落实、移风易俗等重点工作收集意见。
注重机遇把握
“二个结合”彰显最大成效
将“民意‘5’来听”行动与全县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丰富行动载体,形成推动“民意‘5’来听”行动的“集合效应”。结合调查问卷,巧用问卷探民意,7月份,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发放《梁山县移风易俗倡议书》;8月份,开展“开门评警问卷调查”;9月份,开展“9·18”期间人防知识宣传,发放《人防知识科普宣传册》,增强群众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10月份,开展脱贫攻坚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排查;11月份开展“民意‘5’来听、政策我去说”大走访活动,向群众发放宣传页、明白纸,宣传党和国家及梁山县社会治安、教育医疗、文体生活、生态居住环境、民生保障等各项民生政策以及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和发展成果。结合“亮身份”挂牌工作,将“民情书记”和小区支部书记、网格员、社区民警、物业管理等人员信息,在各楼栋单元(胡同)进行挂牌公示,亮出身份,方便群众联系、及时反映问题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