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记者 王澎波
丁嘉耕,书法家,作家。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专业毕业。现任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北京文联理事。全国、全军书法评委。
丁嘉耕是解放军四总部联合表彰的科班出身的当代中国书法名家。是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的学生,在浙江工作的13年间,沙先生悉心指导,宠爱有嘉。曾以“坚持数年,定有大成”八字对丁嘉耕寄予厚望。丁嘉耕也是欧阳中石教授的入室弟子,曾在先生主持的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深造6年。从事书法研究30余年。书法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展、全国第五届书法展、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全国第七届楹联展、中国书法赴日本展、俄罗斯展,全军第一、二、三、四、五届书法展等150余次,多次荣获全国书法比赛一等奖。
采访丁嘉耕先生只有短短一下午的时间,但带给我的将是终生财富。他的率真与诚挚、旷达与洒脱、执着与追求让人钦佩。而他书法作品中的正大气象和超然脱俗的气息更是给我们心灵带来一泓清流。
在中国书法史册上,始终有着军人的印记,古有王羲之、岳飞、辛弃疾等,今有舒同、李铎等书法大家,而丁嘉耕则是活跃于当今书坛的优秀军旅书法家之一。多年来,他在解放军高级领导机关工作,已是大校军衔的他工作之余始终保持着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临池不缀,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丁嘉耕先生的楷书,早期以初唐四家为主,后崇尚王家书法。对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尤为钟爱。同时,他将碑帖结合,使楷书秀丽中不乏刚健,潇洒自如中不缺严肃认真。
丁嘉耕的行草书是他从事书法学习和研究中耗时最多,用功最勤,研究最为广泛的书体之一。他对王羲之、王献之的主要法帖进行了精深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对米芾的《蜀素帖》坚持数十年精研不懈,深得其精髓,他还广泛涉猎碑碣、墓志、摩崖、造像等,因而他的行草书既有飘逸之姿又有率意天真之气还兼具古朴厚重和苍茫气象。
丁嘉耕的隶书,从《张迁碑》入手,旁及“礼器”意态,他用敦厚的线条造就金石气雄强的性格,每一个线条与线条之间都产生一种变化和谐的美。他的篆书,取法乎上,溯源问祖,从大篆起步,对《毛公鼎》等均有涉猎,然后从清人篆书取法,线条豪放,字间呼应,随势生发,凝重遒美。
丁嘉耕出生的江苏盐城东台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滋生艺术家的沃土。这里是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发源地,曾哺育过“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水浒》作者施耐庵等一大批古代杰出艺术大师,丁嘉耕就在这片历史文化底蕴异常丰厚的沃土上,从小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向往之,更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
在我国书法刚刚崛起的20世纪70年代,在南京军区驻浙江某部服役、年方17岁的丁嘉耕,幸蒙第一届中国书协副主席、我国书坛泰斗沙孟海教授赏识并收为弟子,高起点地完成了书法的启蒙与初创阶段。1984年,沙老评其书法“师古能化,陈中出新,典雅秀劲,擒纵有度”,并当面鼓励他,“坚持数年,定有大成”。对一位青年书法家来说,出言慎重的沙翁给予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
为了更深入地探索书法艺术,增加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丁嘉耕考入了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专业深造。在校的6年间,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坚持攻读完大专、本科的48门书法专业课程,经常得到启功、沈鹏、刘炳森等书法大家的指教、特别是欧阳中石先生的面授机宜。学识和修养的提高,名家的指点,如雨露甘霖,润入丁嘉耕书法艺术的田野,他的艺术水平得到更大提升,书法作品在国展上受到广泛关注,深受好评。
丁嘉耕30多年的学书历程不仅在于他的朝思暮想、日积月累,下笨功夫、苦功夫上,更在与他注重“字外功”的修为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他所崇尚的。自17岁入伍习书以来,丁嘉耕拜访了沙孟海、林散之、启功等50多位艺术大师。节假日和工作之余,丁嘉耕一边练书法,一边写文章,这也使得他在书法和文学的道路上取得双丰收。现已是中国书协理事,北京市书协副主席的丁嘉耕,也是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出版书法著作9部,报告文学、散文集5部。编著出版后勤、书法类图书9部,1800万字。丁嘉耕还喜欢摄影,擅长人物、风光摄影,多次参加国内外摄影展。他还对美学、文字学、音乐学、心理学理论有广泛兴趣。多方面的艺术素养滋润着丁嘉耕的书法艺术,让他的书法内涵丰富。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在计算机时代的当下,写字的人少了,书法家如何做到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如何让书法更好地传承发扬,如何让书法教化世人成为新的课题。丁嘉耕认为,书法不能让少数专家学者津津乐道,需要广大民众认同和接受,这就需要书法走出展厅,走出书房,走进群众当中。
2006年10月1日,丁嘉耕8幅书法作品在中央电视塔东侧三环沿线展出,至今仍耀人眼目。应该说,这是向国庆盛典最好的礼赞,是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符号。同年11月,丁嘉耕的135幅作品分布于天安门、王府井等31个地铁站展出,应市民要求,由原定的3个月延长至15个月,观展者近3亿人次,被誉为“书法艺术最广泛走进民众的范例”。北京奥运会期间,丁嘉耕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向来自世界200多国家的来宾展示中国书法艺术,世界各国媒体图文并茂地予以报道,被誉为中国首都的一道文化风景。丁嘉耕书法作品还作为国家文化符号,五次登上神州飞船,随天空一号翱翔太空,被誉为“天宫墨宝”。
丁嘉耕先生在他撰写的《书法断想》中说:“书法家笔下的一点一画都是生命轨迹的外在流露,都是生命之壁的摩崖石刻。我们所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可能流传于亘古”。丁嘉耕的书法断想以及他的书法作品正是应了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很显然,丁嘉耕先生将会载入中国书法史册。
艺术家名片
丁嘉耕先生为济宁华力集团董事长郑元华先生书赠墨宝
郑元华先生与记者采访丁嘉耕先生
(70×136厘米)
(136×70厘米)
(70×70厘米)
(200×7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