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存良 通讯员 姚洪运
7月6日上午,济宁职业技术学院2018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仪式在学院文体馆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4934名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即将离开学校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毕业典礼拉开了帷幕。典礼仪式现场,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志春宣读《关于表彰2018年优秀毕业生的决定》,学院领导为优秀毕业生颁发了荣誉证书。党委书记闫志强为即将赴新疆建设兵团支农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佩戴绶带。毕业生代表娄中华向母校、向老师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我们已经‘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满载累累收获,我们即将迈上新的征程。”教师代表向学生们表达了殷切的祝愿与期望。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新斗在致辞中和大家共同回顾了大学的美好时光——
在三年的大学时光里,同学们不懈努力,学习知识,锤炼技能,完善身心,提升素养,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一段青春岁月。
教室里,同学们做中学、学中做,师生共同探究,知识不断积累。实训室里,在老师和师傅们的指导下,从无所适从,到熟练操作,进而走向技能大赛,摘金夺银、展示高超技能。2017年取得省赛6项一等奖的重大突破,2018年又荣获国赛一、二等奖的新跃升。三年三届“五月的鲜花”,同学们激情燃烧,舞动青春,留下了绚丽的风采。“儒风雅韵、经典诵读”、“国学达人挑战赛”,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暑期三下乡”、“周末志愿者服务”,主动服务社会,以崭新的现代大学生风貌,赢得了社会赞誉。济职“国旗护卫队”受到《中国青年报》关注并专题报道,成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典案例。3个团支部当选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在全国高职院校数量最多。“科技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节”,记录了创新、创意的不懈追求。“创新创业大赛”、“创业一条街”、“赞嘉粮仓”、“公寓书店”,开启了创业之路。“济职官微”、“济职青春号”、“济职广播”等系列平台记录展示了大家珍惜青春、不负韶华的出彩人生。
李新斗院长还为即将踏上人生新的旅途的同学们提出了殷殷希望。情真意切,让人动容。
学院以学生为自豪,学生更以学院为骄傲。三年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在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积极作为、贡献智慧和力量,学院经中央文明委复查,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全院师生顽强拼搏、不懈努力,取得系列成果:先后荣获省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获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省级众创空间;联手腾讯云、南京五十五所,共建“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主办了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省级大赛;增设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分析技术、早期教育等一批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新专业;荣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奖等省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34项,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科研项目62项;目前,学院正在聚全院之力、抢抓机遇,争创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学院的目标是:适应“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战略转型,瞄准济宁市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等发展需求,建设“五个一流”,推进“十大项目”,突破“五个领域”,努力把学院建成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器”,大国工匠的“孵化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示范区”。
成立于2000年10月的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现已成为济宁职业教育的新高地。她坐落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山东省济宁市市区,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底蕴深厚。拥有教职工702人,专任教师587人,教授、副教授181人,博士、硕士397人。500余名企业工程师、技师担任兼职教师。设16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制造、土建、电子信息、生化、财经、旅游、艺术设计、文化教育等14大类51个专业。拥有44个校内实训中心,600余家产学合作企业。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学院是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第三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院校、山东省春季高考技能考点院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
学院坚持“质量立院、特色兴院、人才强院、文化铸院、精品建院”发展战略,紧密契合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要,以校企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文化育人为特色,走出了一条“产教互融、校企共同、学岗直通、文化育人”的特色办学之路。建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软件技术、生化制药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眼视光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物流管理、学前教育、酒店管理等11个优势专业和专业群。重点建设并培育出2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3个世界银行支持专业,4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7个省级特色示范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群,3个省主体专业,1个省级校企共建专业,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合作培养预备技师专业,2个与本科贯通培养专业;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35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国家级、7个省级教学团队,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全国劳动模范,5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突贡专家,1名齐鲁文化英才,1名山东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1名省级首席技师。学生在技能大赛国赛、省赛获奖302项。
认真贯彻全国、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学院紧紧抓住省级特色名校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抓改革、促创新、求突破,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济职”名校品牌,示范引领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朝着“学生光彩、企业首选、家长满意、社会信任”的目标迈进。
学院与中国重汽、如意集团、鲁南制药、歌尔声学、澳柯玛、海尔集团、中国人寿、京东方等数百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就业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人均5.1个,特色主干专业人均10个,连续5年就业率超过98%。2017届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为99.64%,毕业半年后工作的专业对口率为84.4%,对工作单位满意度为97.8%。面向在校生开展免费创业培训11期,培训学生3120名;大学生创业基地培育孵化学生创业项目30余个,共获得企业投资200多万元;5C众创空间获“山东省众创空间”、“济宁市双创示范基地”称号。
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大学生服兵役的有关政策,近年来有800多名毕业生被招收为士官或应征入伍。重视专升本工作,先后有3000多名毕业生升入山东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等本科院校。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方针,采取“奖、贷、助、补、减”等措施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特困补贴1200多万元,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