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26日
首页
第03版:

流浪者们“临时的家” ■本报记者 鲍童 摄影报道 在街头路遇流浪、乞讨人员,你会怎样做?是施以援手还是不知如何应对的走开?相信大多数市民想要对他们进行帮助却不知如何正确的救助。6月19日是全国救助机构“开放日”,济宁市第一救助站也在这天举行了“开放日”的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流浪乞讨人员“临时的家”,看看这个“家”是怎么样的,也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市民参与和关注到帮助困难群众的队伍中来。 “这里有空调、热水器,平时我还能看看报纸和电视。”受助人员小光,来救助站也有几年的时间了,因为患有间歇性失忆症,小光对之前发生的事一概不知。无法找到家在哪里,救助站就成了小光的“家”。干净明亮的房间内收拾得非常整齐,屋内还有空调和凉席。“你们闻,都是没有味道。”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说,救助站不仅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吃、住、洗澡等最基本的设施,还有阅览室、健身设备等帮助受助人员恢复身心健康的设施。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大家先后参观了成年人救助区和未成年人救助生活学习区,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并讲解为受助人员提供生活起居、急病救治、寻亲送返等救助服务情况。 据市第一救助站站长李兵介绍,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重点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校园”、“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行动及运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DNA比对等手段开展寻亲返家等工作,“特别是逐步进入夏季高温天气,我们的‘夏季送清凉’活动为流浪乞讨人员准备了矿泉水、清凉油等物品用来消暑降温。另外,我们还常年为流落济宁无力返乡的异乡人提供车票,帮助尽快回家。”李兵介绍说,开展开放日活动就是为了让市民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救助管理工作,参与救助工作,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知晓率。 据悉,仅今年市第一救助站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82人次,其中老年人152人、未成年人4人、精神病人89人、残疾人18人,在院治疗71人,站内供养13人。而且,已经帮助126人成功找到了家人,顺利返乡,李兵呼吁,希望社会各方力量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共同关注并帮助受助人员早日找到家人。

2018-06-26 1 1 日报 content_565265.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