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26日
首页
第01版:

乡村振兴中的“谷亭实践”

■本报记者 王粲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微山湖畔,正徐徐展开仲夏“鱼米之乡”的美丽画卷。作为鱼台县特色小镇、生态乡镇,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大潮里,谷亭街道坚持深耕产业才是特色小镇成功的关键,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了农业产业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基础。

产业兴旺 农业经济强起来

在西姚村藕虾共作养殖基地,周边杨柳依依,亭亭玉立的莲叶站在清澈的水面上,阵阵清香沁人心脾。“鱼台龙虾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个体大长,体表光洁,蒸煮后甲壳呈鲜红色,壳薄而光滑,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产品销往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鱼台县鲁恒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敏跟记者介绍说。

2013年,姚敏承包了300多亩水面,开始养殖龙虾。因为龙虾对水质要求较高,莲藕对水质具有净化作用,龙虾又喜欢阴凉,藕叶又可以为其遮阳避光。于是姚敏便萌生了藕虾混养的想法。为了让荷叶不受龙虾影响,正常生长,姚敏把藕塘种藕的时间定在四月初,投放虾苗的时间定在了七月。每亩藕塘里大约投入二三十斤虾苗,来年春天就能收获100多斤成虾。“藕田套养小龙虾”模式下生产出的小龙虾个体大、体表光洁、腹部干净、肠管清晰可见、没有附着物、肉质鲜美,很受市场欢迎。

“‘藕田套养小龙虾’模式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利用、互相补充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了良性循环,并达到生态养殖的理想效果。今年龙虾均价一斤20元,每亩水面可收获300多斤,能卖6000多元。”姚敏说,“藕塘里不但有龙虾还有泥鳅、鳝鱼和甲鱼,加上每亩藕塘还能收获3000多斤莲藕,收入就更高了。”接下来,姚敏打算结合当地政府正在进行的土地流转工作,把“藕田套养小龙虾”技术推广开,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选择决定镇域未来。谷亭街道紧抓机遇,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绿色稻米,仅一年多的时间,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对土地进行流转托管,建设绿色稻米产业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5500余亩,初步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当年亩均增收200余元。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广稻虾共作、藕虾混养生产模式,实现了生态立体种养、稻虾效益双增的多赢局面。按照“生态、高效、有机、绿色、安全”的要求,在双韩村打造占地210余亩的集种植、采摘、观光为一体的特色蔬菜种植基地;在运南村流转土地400余亩,由观光大棚、采摘大棚、稻虾共养、藕虾共养、水系景观等项目组成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正在建设当中;建成汪庄村和缪集村高标准渔业养殖基地4个,占地面积200亩,实现渔业产量200吨,产值100万元,实现300余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推进生态养殖产业发展,组建农业产业合作社4个,发展生态养殖场6个,带动500余人脱贫致富,龙申村乌鳢、李庄村毛木耳种植等国家级合作社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格局。

生态宜居 农村环境靓起来

干净平坦的水泥路,清澈见底的门前塘,直冲云端的人工喷泉,别具一格的现代民居……如今来到谷亭街道,一幅秀美乡村图映入眼帘。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谷亭街道把完善周堂村基础设施配套作为突破口,突出抓好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和公益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60余万元进行坑塘治理,铺装坡岸5200平方米,建设亲水防腐木路径2670平方米,建设了石桥、景观亭子,修建了碎石路径2000平方米,摆放景观石30余块,栽植绿化树木100余棵;投资50余万元对村内主道路铺设、拓宽及两侧排水沟铺设;拓宽南北主路一条,铺设南北、东西主路路沿石2300米,铺设南北、东西主道路两侧排水管道1500米;投资10余万元对街道外立面整治,整理、修缮、粉刷墙面约2800平方米。

街道不断创新管护机制,对周堂村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的运行管护,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实现长期有效管理。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村集体、村民共同投入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模式,培育市场化的专业管护队伍,巩固保持整治建设成果。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方式创新,鼓励支持发展物业经济、盘活集体资产、开展经营服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严格落实环境卫生管理,对村内垃圾实施专人负责,做到日产日清;严格落实村“两委”成员划区包片制度,定期检查,确保环境干净整洁。

乡风文明 农民品位高起来

为进一步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谷亭街道开设了稻改回忆厅、党建示范厅、廉政谈心室、科普推广室、非遗展室、游艺活动室、书画室、电子图书阅览室、辅导培训室、多功能厅(儒学讲堂)等服务功能室。

去年以来,在党建示范片区探索实施了“1139”服务群众工作法,即: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筑牢发展基石;坚持以弘扬“稻改”精神为切入点,再造鱼台辉煌;坚持以“创建党建示范片区、发展村集体经济、党员划片定岗联户”三项重点工作为支撑,打破“光说不练假把式”;坚持以九项“零距离”服务为基本内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赢得了群众的点赞。通过推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改进了工作作风,服务了群众,让群众得到了满意,党员干部紧紧围绕抓党建聚合力、提能力、促发展总体目标,虚功实做,创新了思路。

谷亭街道引导广大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崇尚科学、抵制迷信邪教、诚信守法,勤俭持家、和谐兴家,努力营造文明和谐乡村氛围。同时,注重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四德榜”模范人物评选,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逐步形成齐心向上、真心崇善、用心爱美的农村新风尚。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我们一定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谷亭街道定会成为微山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奋勇前行的谷亭街道,谷亭街道党工委书记于长海充满了信心。

记者感言:记者在谷亭街道采访时欣喜地看到,自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谷亭街道热情高涨、信心十足,广大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改革红利,工作体面有尊严,收入来源渠道广,增长幅度大;生活越来越便利,能享受和城市一样的生活设施和社会福利;既能扎根乡村,也能融入城市;自己的家乡更加美丽,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在奋勇前行的乡村振兴道路上,谷亭街道进行着别具特色、符合实际的生动实践。

图为谷亭街道演武坡广场 ■记者 陈硕 摄

2018-06-26 1 1 日报 content_565247.html 1 乡村振兴中的“谷亭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