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生态饭” 走振兴路 ——省定贫困村泗水县南仲都村脱贫蝶变之路 记者感言: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但南仲都村却已从省定贫困村脱胎换骨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它的“蝶变”之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践行“两山理论”,因地制宜选准富民产业,选好致富带头人,用好用活涉农政策资金,广袤的农村将迎来更多可喜的变化,农民将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报记者 宋仪凯 本报通讯员 包庆淼 尤明文 “以前村里的小伙子说个对象都难,哪家的闺女都不愿意嫁过来受穷。”6月2日,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村民杨卫蕴说起从前的光景一点也不避讳。而现如今,吃过苦、受过穷的40岁农家妇女杨卫蕴彻底翻了身,10个大棚、20多万元的年收入让她一说话就笑得合不拢嘴,浑身透出一股干劲。 薄地里长出“金疙瘩” 南仲都村是典型的山区村,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村里有218户村民,耕地1120亩,山林2100亩,森林覆盖率达78.6%。长期以来,坐拥山清水秀好生态的南仲都村不仅没有富裕起来,反而由于延续“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走到了“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尴尬境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村里的地薄,种粮食一亩地收入大约五六百元,但如果种植果树大约能达到两三千元,冬暖式大棚收益更高。”村支部书记姚洪远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2013年,熟稔生意经的“能人”姚洪远当选村支部书记。他决定充分发挥南仲都村生态环境好、污染少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果树种植和冬暖式大棚,彻底改变山村贫穷的面貌。 让姚洪远没想到的是,他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差点没烧着。村里新建的一批大棚出租给村民发展草莓种植,但却没有一个村民“敢吃螃蟹”。“祖祖辈辈都没种过这个,能挣钱吗?”“村里没有大市场,又不靠近市里县里,草莓卖到哪里去?”村民的担忧让姚洪远发展大棚的想法一时陷入僵局。 看到穷怕了的村民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姚洪远认识到要拔掉“穷根”首先要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于是,他先后组织村民到安徽、广州等地学习取经,看到外地农民确实靠种植草莓发家致富了,第一批村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上了大棚种植项目。 转过年来,33个大棚种植的草莓、火龙果上市后生意出奇的好,每个大棚纯利润达到了近3万元。姚洪远没有再为出租第二批大棚的事犯愁,村民们主动找到他争着抢着承包。与此同时,姚洪远发挥村里山岭地多的优势,指导果树种植户优选苗木,扩大核桃树、桃树种植面积,曾经的林果专业村又恢复了漫山遍野瓜果飘香的田园美景。 观念一转天地宽,绿水青山成了村民发家致富的“金山银山”。目前,南仲都村已建成74个大棚,举办了3届“好客山东、‘莓’丽泗水”草莓采摘节,还建成了550亩核桃林、340亩桃林,230亩的生态观光园。村里的43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南仲都村彻底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 穷山村变身“旅游胜地” 远山叠翠、河水潺潺,青青的石板路,弯弯的石拱桥……曾经破破烂烂的南仲都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世外桃源”,慕名前来的游客无不陶醉在它如诗如画的美景中。 而在5年前,南仲都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村里的主路不到三米宽,坑坑洼洼的很难走”“房前屋后的垃圾臭气熏天,河边的蚊子能‘吃人’”。村民们谈起以前的境况透出一脸的“嫌弃”。同时,环境脏乱差,生产路都是“断头路”,吃水打井要打到几十米深,如果遇上旱天,不仅农田浇不上水,村民还要排队挑水吃,生活十分艰苦。(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