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王中江带来《中庸》解读第四讲——《君子中庸》。王中江教授从文字、大意、义理三个层次出发,综合儒家经典、历代儒家学者与西方哲学家的相关论述,对《中庸》的第二至第九章进行了详细解析,让听众领略了中庸之道蕴含的为人处世美德与处理问题的智慧,对在当今社会如何运用《中庸》的义理处理各种关系进行了探讨,彰显了《中庸》的时代价值。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意思是说,仲尼说:“有美德的人,他们的言行都能符合中庸的准则;没有美德的人,他们的言行都违背中庸之道;有美德的人之所以能够合乎中庸,是因为他随时都按中庸的准则去做;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肆无忌惮,不按中庸的准则去做”。这一章涉及到的义理,首先是中庸与美德,其次是君子与小人之别, 最后是“中庸之道”。
历史上注释家对“中庸”的注解,郑玄注《礼记·中庸》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魏何晏在《论语集解》中注释“中庸之德”说:“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朱熹《中庸章句》的注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也”。朱熹在《中庸章名句·序》中引程颐的话:“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那到底什么是“中庸”?许慎的解释:“中”的本义是“内”与“外”相对。与这种位置和空间意义上的“中”相关,“中”有“中间”的意思。现在一般使用的“中”,一是指一个范围中的内部,二是指与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庸”的“中”,一是指内,二是指中心,三是指事物两端之间或事物之间的位置。“中心”,一是指与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二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和主导性因素。“中庸”首先是指“中间”。“中间”或“中”要通过尺度来加以衡量,因此它一开始就与量度分不开,中间与事物的中心点。
“中庸”和“适度”,把具体的“中间”和“中”转化为衡量和判断人对待和处理事待物是否合理和正当的抽象尺度和原则。符合“中间”或“中”的是合理的和正当的,否则就是不合理的和不正当的。事物都有“度”与“过度”,如“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正如我们生活中的烹饪一样,都是适度。
亚里士多德说:“若是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最好的中道”。亚氏谈论消闲和娱乐的中道说:“消闲和娱乐是一种交往,这里显然存在着过度、中道和不及。把玩笑开得太过分就变成为戏弄,而一点玩笑也不开的人实属呆板。对那些玩笑开得有分寸的人,这种中间品质称为圆通或机智。它所以为机智,因为有触景生情、见机行事的本领……它所以为圆通,因为不论说什么、听什么都合乎分寸,都中人意”。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这三章的大意是,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美德吧!大家很少能够坚持它!”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通行,我知道其中的原因。聪明的人做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往往做得不够。中庸之道不能显明于社会,我知道其中的原因。贤能的人做得过分,不肖者达不到。人们每天都在饮食,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正是感叹于众人对于修道自觉性的缺失,孔子才会感叹“道其不行矣夫!”——中庸之道难道就不能实行了吗?
中庸”的“庸”字为平常之意。“中庸”的表面意思就是要人们以“中”作为为人处世的日常规则,也就是说我们要心态平和心境坦然地处置生活。具体而言就是要我们做人做事、于人于己都应该遵循“平庸”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保持与天地,与自然的相一致,也就是说要“中和”,现在我们称之为和谐。同样中庸也绝不是让我们去做庸才,碌碌无为,草木一生,只是说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世界更加坦然,更加自在。
综合而言,中庸是为人处世的学问,是讲究如何与人合作,合作的时候又怎样才能够维护自己与别人的共同利益的学问。
“诚”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经典都对其有所论述。《中庸》也不例外。在《中庸》里从第二十章后半部分开始,一直到第二至六章,集中的对诚这个概念进行了论述。
诚信缺失,是目前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之一。诚信的缺失严重地扭曲了人类的心灵,使人类精神生活处于一种高度的相互戒备状态之中,这一点无疑大大弱化了人们生活的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生活,也无疑是一种不幸福的生活。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诚信呢?关于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构建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人们的诚信教育。而欲使诚信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吸收中外传统伦理思想史中有关诚信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在这方面,《中庸》的诚说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诚信”这个词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为”诚”,其二为“信”。《中庸》认为:“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如果要想获得上级领导的赏识,就要与周围的同事朋友相交要讲信用;如果要赢得同事朋友的信任,就要孝顺父母亲人;如果要孝顺父母,就应该自身要做到真诚;想要做的内心的真诚,就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上级赏识、朋友信任、孝顺父母,做到这些需要的是内心的真诚,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万事万物。这就是《中庸》所说的“诚”。有诚才有信。
今天所说的诚信,关注的“信”这一层次,并上升到了制度层面,社会信用制度。殊不知没有内心的真诚,何来信任。因此要做到诚信,还是应该多从内在层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本性,“圣人”只要由这种本性出发,就懂得为人处世的道路,正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而普通人需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明白善恶是非,然后于人于事就能真诚,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我们普通人只要能够做到“致曲”,即在细小的事情上下功夫,通过“内省”,使小事上的“善端”扩展开去,由微到显,也能达到至诚的境界,成为一名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正人君子,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 这种通过从小事做起,扩充善端,从而达到至诚的方法,并不是要我们脱离社会实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是在生活中通过点点滴滴进行“内省” 。这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修养论是基本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