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8日
首页
第06版:

读《论语》,探儒源

张培水

“儒”字在《论语》中只出现一次,“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是孔子对学生子夏的告诫和提醒。由此我们可以捕捉到许多信息:孔子让学生做“儒”,说明孔子对“儒”的概念是清楚明了的.“儒”不是一个全新的称谓,在孔子以前就已经存在。孔子及其弟子的工作和学习,都与“儒”有着密切关联,不然他不会让学生做“儒”。让学生做“儒”首先自己得是“儒”,孔子和弟子们以“儒”自居,也是不必怀疑的。“儒”在孔子时期已经开始分化,即君子儒和小人儒,孔子要学生做的是君子儒。“儒”的前世今生如何,我们结合《论语》,做些探索。

《论语·侍坐》章中,孔子的学生公西华谈到职业理想时,说道:“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做一个相礼官,其显著的服饰特征就是“端章甫”。端,是玄端,礼服;章甫,礼帽,皆有黑色丝品制成;尤其“端”,这种制服据说就是一种衣和裳分开的上衣,其长度不及膝盖,穿着它,是为了相礼的方便。只要考察一下相礼者所担负的祭祀和接待工作,就不难理解穿这种制服的必要性。

端,古代襦衣的一种。《说文》上说:“襦,短衣也”。《广雅·释古》上说:“襦与儒同音而假,儒字亦有短义”,故人们把这些为贵族主持仪式、又身穿这种黑色短衣的一类人称为“儒”。自然,孔子和他的弟子主持丧祭活动时,也要穿这种襦衣,因此他们也称为“儒”。

今天看来,从事葬祭活动的主持职业,在当时也稀缺而紧俏,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这份工作,大抵只有没落贵族适合。因其贵族,学过六艺,通晓这套繁琐复杂的礼仪;因其没落,又不会干别的,似乎成为不二选择。

尤其西周时期,统治者最重视的四件事便是“民、食、丧、祭”。春秋时,已演变成较为完整的丧祭文化和礼仪,并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意志和礼仪特点。

曾子对此有精辟见解“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丧祭活动是民风淳厚的一个重要抓手,用以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冥冥之中,似乎一切都为孔子的相礼出场做好了准备。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相礼既是孔子人生的起点,更是事业的突破点,一点也不为过。

孔子是宋国贵族后裔,并且从小对这项工作感兴趣。据《史记》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设俎豆,设礼容”。孔子童年就非常喜欢模仿成人祭祀,乐此不疲,这是他学习礼仪的起点。孔子30岁创办私学之前,靠什么谋生?他除了放牧牛羊、做仓库保管之外,还一直从事一项工作——丧祝——相当于现在的丧礼主持人,这项工作到了晚年犹未停止。据《礼记·檀弓下》,孔子六十多岁周游卫国时,还为卫国大夫司徒敬子之丧相礼。丧葬是最能体现礼仪的地方,程序复杂而考究,由此可以推断,孔子对丧葬之礼业务相当精通、纯熟,而且名声很大。

《论语·乡党》篇中记载:“斋,必有明衣,布”。孔子在祭祀之前斋戒,沐浴完毕,一定更换明衣,明衣由布做成。古人将祭必斋,沐浴以洁其身,身着明衣,以虔敬之心来祭祀鬼神。这牵出了“儒”字的另一个源头:“儒”是为贵族主持祭祖祭神礼仪的一类人,这类人的主要特征就是活动前需要斋戒沐浴。

“儒”字,其初文为“需”,上为雨,下为人形,以水清洗身体的形象。“儒”每次工作前,都要提前斋戒沐浴,以示郑重。《孟子·离娄下》曾说:“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即便品行不好的人,若能斋戒沐浴,也是可以祭祀鬼神的。《礼记·儒行》中说“儒有澡身而浴德”,澡身就是要洗澡,浴德就是要斋戒,清心寡欲,否则就不能表达自己对所行之事的敬意,甚至被认为失去了祭祀的资格。

总之,在孔子及其以前的时代,“儒”就产生了,不论他们是穿着短衣还是斋戒沐浴,共同指向一个行当——相礼——婚丧祭祀及其他典礼活动的主持。因而《说文》上说:“儒,术士也”,钱穆先生说:“儒在孔子时,本属一种行业”,冯友兰先生说:“他们靠在婚丧祭祀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这都是普遍认可的说法。

人有品格高下、境界大小之分,因而儒者也有君子、小人之别。荀子曾讥讽子张之儒为贱儒,墨子就非常看不起一些儒者。《墨子·非儒》上说:“富人有丧,乃大说:‘此衣食之端也!’”在墨子眼中,有些儒者是靠相礼混吃混喝的,一旦听说富人家有丧事,就大喜过望,以为好吃好喝的机会来了。这便把小人儒以相礼为求食之道的无耻嘴脸,刻画得栩栩如生。

孔子则不然,他作为相礼专家,表现出崇高的职业道德,展示出君子的高大形象。

《论语》中写道:“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为什么孔子要到死者亲属身边去吃饭?合理的解释,这是孔子主持完丧礼后出席答谢的宴会。但孔子和平时相比,饭量少许多,他因见到别人失去亲人的悲痛,同情、忧戚、哀伤涌上心头,以致食旨不甘。

孔子平日总是快快乐乐,弦歌不断,但若当日吊丧而哭,沉浸余哀之中,自然不会再歌咏。孔子不是艺术表演家,不会作伪作秀,他以食不甘味,闻乐不乐之心去吊生丧死,表现出高尚的职业操守。孔子晚年回忆自己的生活时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所谓“丧事不敢不勉”,就是勤勉尽力、不敢有丝毫怠慢,显示出一个职业相礼家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尤其可贵的是,孔子作为“儒”,能“温故而知新”。他探讨和发掘出“相礼”这方面的德性,“人而不仁,如礼何?”,把礼和人情道德密切关联,成为一个不同寻常的儒,成为儒家文化创始人。

孔子为了成为相礼专家,“入太庙,每事问”。鲁国太庙,是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孔子很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向别人请教。他为了考察夏礼亲自到杞国去,为了考察殷礼亲自到宋国去,他为了质疑解惑亲自到洛邑去请教老聃。最后得出结论:“郁郁乎文哉,我从周”,孔子最喜欢的还是周礼。同时,孔子对丧祭之礼的理论探索,用功甚殷,像“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三年之丧为通丧”“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等,从源头上解决了丧祭理论的问题,对丧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功不可没,成为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家的核心关键词就是君子。儒者可以相礼,可以为学,可以做官,但一定要是君子。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君子式的儒者,或者做儒一定要先做君子,他培养学生的一个方向就是做君子儒,这样,孔子就把“君子”和“儒”融合在一起。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而小人儒仅停留在“游于艺”的阶段,他通晓礼法、技能,但仅为谋生而已,却没有仁德和道的贯通,只会是小人。朱熹曾说:“君子,成德之名”。君子的内涵就是道德。因而,“儒”到孔子那里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摒弃了小人儒的种种不屑,创造性的完成了从谋生到成德的转换,从而提升了儒者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内涵,完成了从行业到学术流派的嬗变。

儒家文化里,什么都可以丢弃,唯有君子人格不可以,这是珍宝中的珍宝,原则中的原则,失去它就失去全部,一切无从谈起。君子人格是儒家自强不息的内核,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动力。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感受到这种薪火相传的魅力与永恒。

“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似乎,孔子这位慈祥的老人,跨越千年,还在我们耳畔,给我们这些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善意提醒:要补上短板!真好!■赵星灿 摄影

2018-06-08 张培水 1 1 日报 content_554781.html 1 读《论语》,探儒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