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我们仍然要探讨幸福这一命题,这说明一个问题:物质并不能直达幸福,换言之,人生需要物质支撑,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拥有物质了仍然感到不幸福。实际上,物质的富足,依然需要精神的飘逸,来使它平衡,正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否则人们便会一味追求金钱而对一切失去欣赏的心情。我们对幸福的焦灼感,主要问题出在心灵中而不在物质上,心灵的美好感受,才是幸福之源。
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换言之,就是对人性的认识、欣赏和满足。不是所有的快乐都是幸福。比如人类有好多负面的快乐情绪,《礼记·曲礼上》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骄傲、纵欲、志得意满、乐不可支都很快乐,但未必幸福。幸灾乐祸也是快乐,不但不幸福反而很阴暗。“吃、喝、嫖、赌、抽”,人放纵自己寻欢作乐但未必幸福。给婴儿哺乳的母亲是幸福的,子孙绕膝、四世同堂的老人是幸福的,有更多学生步入高一级学校的教师是幸福的,目送痊愈病人出院的医生是幸福的,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的贤者是幸福的。人生的任何活动和情愫,只要有意义和心甘情愿,必然伴随着对幸福的享受。过去有句话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是说光棍的,看似没有什么生活的忧愁烦恼,人生逍遥,但若没有家庭、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意义不大,他可以有快乐,但未必幸福。
幸福对人生有意义,因而人们才追求幸福。干自己不愿干的事情,和不爱的人一起生活,绝对是痛苦和折磨。幸福是来自内心的欢唱,有道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充满诗意还是苟且,更多来自内心的感受。贬谪落魄的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生活能有诗意?但他的心灵一旦和琵琶女碰撞,便同频共振、同声相和、同气相求,而吟唱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情画意。生活可以惨淡,但内心一定要有诗意。“诗意地栖居”一定伴有心灵智慧的感受,一定伴有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心里装着钱财名利,那叫心事;心里装着升官发财,那叫心机;心里装着“羡慕、嫉妒、恨”,那叫心病,只有一尘不染才叫心灵。纯洁宁静的心灵才能敏锐地感受、深刻地体验、真切践行世间的一切美好,幸福感才能强烈。
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因为有意义,所以快乐可以持续。“快乐”中的“快”字,已经指出快乐总是短暂的,不会长久持续。人在高兴的时候,总觉得过得太快,一旦困苦无聊,就觉得时间特别漫长,所谓“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钱钟书曾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这个比喻很有趣,也许人生的幸福就像那块方糖,我们希望拥有,希望长留,希望再来,因此我们可以吃更多的苦,可以忍受更多的苦。但正是因为有方糖在,人生虽然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
我们接着钱先生的比喻往下讲。小孩子吃药需要方糖,人一旦长大,吃药能治病,成为一种常识,尽管药还是一如既往的苦,但吃药成为自觉的行为,无需方糖了,甚至有一种幸福的体验。人生就是一种由本能到觉悟的过程。孩子嫌苦是本能,成人的幸福感却是一种觉悟。“觉悟”一词用拆字法可以理解为“人最可宝贵的是见到吾心”。 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永恒主题,拥有一颗怎样的心才是关键。《尚书》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顺应人性的那颗心却是幽微的,并不突显。你的心若是善心、良心、爱心,很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就会去践行、去体验、去追求,即使千辛万苦也会任劳任怨,一样有幸福的感觉。你的心若是私心、邪心、扭曲之心,就会怨、恨、恼、怒、烦,负面情绪过多,能有幸福的感觉?
每个人只有一条命、一颗心,但幸福却掌握在自己心中、手中。你觉得怎样幸福,你的家人就会怎样幸福,你的事业就会怎样幸福,你周围的人就会怎样幸福。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让世界因你而改变,人生就是圆满、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