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2日
首页
第01版:

从“海选”到“入户” 看“四德榜”如何树立道德“风向标”

曲阜:传统文化让村里变了样

■本报通讯员 梅花 刘海韵

“老少爷们注意了!咱村的四德榜今年换个评法。把家里老爹老娘的被子晒到家门口比比,看谁家的被子干净……”近日,天气渐暖、风和日丽,趁着村民们还沉浸在上一个季度“善行义举四德榜”表彰的余兴中,曲阜市息陬镇北元疃村里的大喇叭爆出猛料:评先树优的法子又换了!

说“又”,是因为在这个有着15年评先树优历史的村子里,评选方法几乎过几年就会换一次,可不管怎么变,这个揪住了“爱”“诚”“孝”“仁”等老传统的做法,一年也没断过。

北元疃村深度开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治村价值。2003年,为改变村容村貌、提升村民文明素质、激发发展动力,该村在村民中开展评先树优,打造“村庄偶像”,树起协助推动工作的带头人。有了榜样带动,村庄改造很快就顺利完成了,这让村党支部书记张佃壮意识到打造“村庄偶像”的巨大作用。评选架势越拉越足,评选过程越来越公平、越来越透明,村民们也越来越服气。争当“好媳妇、好婆婆”和文明家庭在北元疃村蔚然成风。

《汉书》中记载道,“礼失而求诸野。”意思是说,人本性中的“礼”,在偏远的地方丢失的少也更容易唤醒,这也成了用传统文化革除陋习、重塑文明乡风的原生动力。

今年4月16日,北元疃村的所有村民迎来了同一群举着摄像机的“不速之客”。由村民代表、村两委成员等组成的35名“村庄偶像”评议团,开始挨家挨户监督子女孝顺父母情况和检查卫生,并进行打分评议。“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遛遛。”村主任张桂军说道。常年不给老人买新衣、自己住阳面把老人支去暗房、吃完饭不刷碗随意丢在桌上、鞋头子甩到窗台上等等,均被一一点名指出、要求改正。这样的督导,每季度都会进行一次,对于半年下来无动于衷的,年底取消评优资格。

农村人好面子,铁腕一出,多年来养成的坏习惯想不改也不行了。做子女的纷纷把上房给老人腾出来,也开始懂得了把每顿饭的第一碗盛给父母,村民文明素质在潜移默化间缓缓提升。

早年为搞绿化,凡事讲究求真务实的北元疃村在大街小巷两旁种满了石榴树。果子成熟时一棵树上就能结出上百斤的薄皮良种石榴,市场价每斤5块起步,可连3岁的娃娃都没人伸一下手;2003年,在很多村子还不知道啥是翻盖垃圾箱时,北元疃已经率先完成铺点,2017年,别的村开始铺设垃圾箱时,北元疃的垃圾箱全面拆除、一个不剩,村民自觉骑车出村倒垃圾,消除了卫生隐患……谈起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村民们说不清,却总喜欢扯上几句《论语》中关于孝老、诚信的典故,用村民林艳艳的话说,“家家门口都挂着自家的家风家训、人人都争当乡村明星,咱也不能差了!”

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生活、成为家长里短中的一部分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也才能得到更为有效和长久的传承。近年来,曲阜市充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创新融合转化,广泛开展“一村一名儒学讲师”“和为贵”调解室等融合尝试。该市积极发挥“善行义举四德榜”等载体作用,涵育良好家风民风。不仅实现了四德榜建设的全覆盖,还要不断为其注入时代内容;不仅要定期更新四德榜榜单,在评选的内容上也结合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需要,既有好媳妇、好婆婆、诚信经营户等在“孝诚爱仁”方面表现突出的典型,也有在移风易俗、生态环境、文明家庭等重点工作中涌现出的各类榜样,并让群众参与评选的全过程,真正让老百姓心服口服。设立至今,四德榜效果惊人,婆媳关系好了、邻里关系近了、矛盾纠纷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百姓身边向上向善的力量不断壮大。

2018-05-22 从“海选”到“入户” 看“四德榜”如何树立道德“风向标” 1 1 日报 content_550365.html 1 曲阜:传统文化让村里变了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