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11日
首页
第02版: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

1、什么是地震?

答: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运动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渐积累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岩层就容易突然破裂,引起断裂、错动,于是就引发了地震。它就像刮风、下雨、洪涝、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经常发生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现象。

2、地震有哪几种类型?

答:(1)根据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又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人工地震——某些人为的原因(如工业爆破,矿山开采,核爆炸等),引起地面剧烈的振动称为人工地震。其影响范围较小,一般不会造成大的破坏。

(2)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它占全世界85%以上。震源深度在5至30千米之间的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最大。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至300千米。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目前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大约为720千米。深源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和灾害,

(3)根据震中距的不同,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至1000千米内的地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千米内的地震。

(4)按照震级的大小,也可以对地震进行分类,我国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微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

3、什么是地震应急?

答:地震应急是指应对突发性地震事件而采取的震前应急准备、临震应急防范和震时应急指挥以及震后应急救援等应急反应行动。

4.我国地震救灾原则是什么?

答: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保险补偿,中央企事业单位主要由主管部门负责等原则。

5.抗震救灾的原则有哪些?

答:(1)快速反应原则。(2)就近就地开展自救互救原则。(3)突出重点原则。(4)主动配合原则。(5)主动报告原则。

6.防震减灾工作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答:①地震监测预报。②震灾预防。③地震应急。④震后救灾与重建。

7. 如何引导公众自觉掌握防震知识?

答:防震、避震知识非常丰富,包括地震基本知识、正确识别地震传言知识、各种条件下避震知识、受伤条件下自救、互救知识等。一是要加强对公众的科普宣传,引导公众自觉、主动掌握。二是要引导家庭准备好应急预案,开展家庭紧急避险、撤离与疏散的演练活动。三是要开展多种条件下应急避险演练。

8. 怎样识别地震谣言?

答:地震谣言具有以下特征。①不是政府正式向社会发布的地震预报。②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非常精确。③说国外“XX专家”、“XX报纸”、“XX电台”已预报了我国要发生地震。④说“X地震办公室”、“XX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已发布了的地震预报。⑤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震谣传。

9.家庭如何制定防震措施?

答:家庭防震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家庭的防震救灾。根据各家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2)分配每人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手忙脚乱,耽误宝贵时间。(3)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作到畅通无阻。(4)加固室内家俱杂物,特别是睡觉的地方,更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5)落实防火措施,防止炉子、煤气炉等震时翻倒;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浴室、水桶要储水,准备防火用沙;学习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6)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7)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以发现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和正确识别地震谣传。

10.地震来临怎么办?

答: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2018-05-11 1 1 日报 content_547473.html 1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