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韩洪波 周淑影 王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业大县的金乡,抢抓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动员部署,以产业带动、人才撬动、脱贫攻坚为重点,推动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吹响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军号,开创了“三农”工作新局面,加速实现了县域经济总量、质量双提升。
产业兴旺是基础
“我叫杨建强,是金乡县的一位蒜农,也是一个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这几年,大蒜行情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看看国家是不是有这方面的政策,可以引导规范,保护蒜农的收益和大蒜产业健康发展?”这是前不久两会期间,在央视《两会有啥事我们帮你问》节目上播放的一段视频中,蒜农提出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在节目连线中回答说,大蒜产业健康发展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指导农民种植,才能真正解决蒜农的问题。以大蒜、辣椒为主导产业的金乡,为寻求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形成新业态、新组织方式、新商业模式和新经营机制等,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配置,推动了“新六产”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如今的金乡,常年种植大蒜70万亩,大蒜“三品”有效认证面积40万亩,大蒜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面积60万亩,是闻名遐迩的“大蒜之乡”。同时,蒜套辣椒种植面积40万亩以上,成为继大蒜之后的又一主导产业,被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全县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720余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
为实现乡村振兴,金乡将产业兴旺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多措并举振兴乡村产业。在不断巩固大蒜、辣椒等主导产业的同时,壮大食用菌、芹菜等特色产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在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不断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建设农产品集散中心的同时,发展农村电商;在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同时,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推动新六产发展。
人才战略是关键
王丕街道郭七楼村民王春兰自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便开始种植大棚蔬菜。种植成功后,她开始引导村民发展蔬菜大棚,现在发展大棚400多个,种植面积600余亩。她说,大棚菜一年种植四茬,一茬蒜苗,三茬芹菜,一亩大棚一年的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金乡将一些愿意留在农村、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举措,是该县为实现乡村振兴,按照“缺啥补啥”原则,在“培养人才”上所作出的努力。近年来,农村人口、人才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为改变这种现状,金乡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抓手,不断充实壮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和各种建设力量,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这个关键。该县通过“田间课堂+基地”的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人。积极开展“百名农技人员送科技下乡”活动,培训农民1000人,举办培训班50期以上。
脱贫攻坚是重点
鸡黍镇西桥村贫困户赵晓燕,早年父母双亡,一直以来家境贫寒,外出务工也不能改善生活状况。在了解到家乡的产业、金融等扶贫政策后,她与帮扶干部张迪联系,表达了自己回乡学习手工技术、发展缝纫产业的强烈意愿。在镇、村干部的牵线搭桥下,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安排缝纫技术员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开展“一对一”现场指导,赵晓燕很快便掌握了电动车车套基本缝纫技术。紧接着,帮扶干部帮助赵晓燕在农村信用社办理了小额贷款,获取了创业资金,成功办起了自己的电动车套加工车间,还招收了十几名工人。赵晓燕不仅实现了自己脱贫致富,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要实现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贫困群众不能落下,贫困乡村不能缺席。因此,金乡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当做重要工作来抓。在具体扶贫工作上,该县转变思路,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送米、送面,而是以创业、就业、金融等相关扶持政策帮助贫困户学会主动脱贫、自力更生,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功能转化,逐渐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扶贫攻坚道路,进而为乡村振兴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金乡投入扶贫产业资金2469.92万元,实施了50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9558人增收,项目帮扶覆盖率达到了56%。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创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1处,设立公益岗位314个,组织专项招聘11处,打造就业扶贫车间42处,设立扶贫岗位252个,带动734人增收。重点推进“富民农户贷”“富民生产贷”等小额信贷产品,帮助贫困户自主创业脱贫困和企业做优做强,全县发放金融扶贫贷款5927万,25家规模企业参与其中,1188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开展脱贫光荣宣讲活动,并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人、技能培训533人、电子商务培训65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