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利民 本报通讯员 王澎波
4月23日,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书法艺术家、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在北京接受本报《书画名家》记者专访,欣然为本报《书画名家》题词,并应邀担任本报《书画名家》专刊总艺术顾问。
华力集团董事长郑元华代表承办方为苏士澍先生呈上证书。
——在场的记者通过镜头记下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苏士澍作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书法大家,担任本报《书画名家》总艺术顾问,不仅体现了对孔孟之乡文化的高度重视,而且体现了对广大读者的拳拳爱心。
《书画名家》专刊,为《济宁日报》的一个固定版面,每周一期,由本报与济宁市文联主办,济宁华力集团与本报教科文编辑部承办。旨在通过开办专刊,落实新时期以来习总书记来济宁视察时加强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展示我国书画艺术及艺术家风貌,感受书画熏陶、提高艺术鉴赏力,为广大读者提供高品味的精神大餐,对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苏士澍主席的采访,缘自于此前的一份约定。今年3月份,苏先生随中国教育学会到济宁考察“书法进校园”工作,本报教科文部主编带领记者进行了全程采访,《济宁日报》刊发了通讯,《济宁晚报》刊发消息及图片新闻,在济宁教育文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点燃了全市青少年写好书法热爱艺术的热情。
在与苏先生电话约定后。4月23日,济宁日报社、电视台记者及郑元华董事长一行动身赴京。抵达后,记者再与苏先生联系,并约定下午三时,在文物出版社他的办公室见面,他一直担任着该社社长。
下午2点50分,我们来到他办公室所在的5楼。现场的情景,让记者也感惊讶——前来求见者之多,简直难以想象,他们或站或坐,挤满走廊,有的抱着书画作品,有的拿着各种文件,听口音应是来自全国各地。看着这么多客人,我们与郑总寻思,如果按部就班,到晚上怕也难见面。好在我们身有记者证,就只好特事特办了。于是,我们便插队来到门口,自报家门,苏士澍先生和气地应答:我见完这位,咱们再谈。
3点30分,苏先生请我们来到他办公室,他和我们握手致意,关切地说:“这么远还真就来了,快请坐!”我们简要汇报了一下《济宁日报》创办《书画名家》专刊的情况,苏先生听后大为赞赏,他说:“孔孟之乡的市委机关报开办《书画名家》专刊,充分体现了济宁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文艺工作者、书画爱好者的福音,这个刊名,我来写。”我们又提出了特聘他做《书画名家》专刊艺术总顾问的想法,他也欣然应允,并告诉我们,只要对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益,对书法的推广普及有促进,就愿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
苏先生对记者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曲阜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的予以继承。他说,济宁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应该牢记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他建议济宁市能够把曲师大改成孔子大学,这样对于提升济宁的知名度,宣扬孔孟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和现实意义;他还提议济宁的所用中小学都要设立孔子像,学生背诵《论语》及其他国学经典,让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每一位中小学生心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苏士澍认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国家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就必须要创造出跟随时代、讴歌时代、引领时代的优秀作品,就必须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
对于《书画名家》专刊,苏士澍希望也要以“以人民为中心”,多采访报道全国各地的“人民艺术家”,让他们走进济宁,感受孔孟文化,书济宁、画孔孟,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要把济宁的本土艺术家推广出去,加强与全国的沟通交流。
很快30分钟时间过去了,其间不时有人敲门,我们也不好再多叨扰,但还总感觉意犹未尽,心里嘀咕着如何再次约访,看我们欲言又止,苏先生乐呵呵地说,有什么话请讲。得知我们的想法,苏士澍指着工作日志说,就不要采访我了,看这日程安排满满当当,有时候自己也不能作主。今天下午5时,还得去参加一个活动。明天(4月24日)上午,全国政协首长接见,下午去北师大参加启功艺术研究会理事会议。后天(4月25日)要到扬州调研,实在抽不出时间了。见我们心情迫切,苏士澍先生说,明天下午,在北师大,有启功研究会的理事会,我作为启先生的学生,还担任启功研究会的会长,要不你们也去参加,顺便现场采访。
4月24日下午三时前,我们如约来到北师大图书楼前,一同前往的,还有刚从山东聊城专程赶来的吕建德老师。很显然,苏士澍主席与吕建德老师也很熟悉,当吕老师向苏主席问好致意时,他握着吕老师的人手说,您也来了,欢迎欢迎。
在会议上,苏士澍主席认真听取研究会秘书长关于2017年的工作汇报和2018工作开展情况及工作计划,让每一名与会人员进行了发言,还特别邀请济宁日报教科文部主编刘利民对济宁文化建设情况及《书画名家》专栏作了介绍。听取大家发言后,苏士澍说,启功先生一直坚持以人民为创作导向,桃李满天下,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活灵活现,他的艺术品格、艺术思想和文人情怀是不朽的。“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加强中小学生书法教育也是启功先生生前的意愿,早在1980年,启先生就开始呼吁加强书法教育,尝试培训过书法老师,并坚持了三年多。在苏士澍几十年为中国书法的艺术教育与传承奔走疾呼下,现在书法正式进入中小课堂,书法教育和普及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听到会费难以维持研究会正常运转时,苏士澍说,这个我们再想办法,但经费再是紧张,作为文艺工作者和书法家要坚决做到“三不原则”(“不走穴,不炒作,不做金钱的奴隶”),写端端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说到这里,郑元华董事长站起来发言,研究会如果有经济上的困难,我代表济宁的民营企业家愿意为协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支持。
会议决定,首届启功艺术展的第一站放在济宁。济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启先生艺术展首展放在济宁意义重大。苏士澍在专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汉碑看山东,山东汉碑看济宁,济宁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要多读碑、看碑、临碑、习碑。苏士澍多次到济宁来学习、调研,参观、考察,受益匪浅。
苏先生希望,济宁市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在全社会推动书法艺术和书法文化的基础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流文化强市。苏士澍还让记者转告济宁的读者,以后会常思济宁、常来济宁、常书济宁。
【后记】北京采访,满载而归,回到家中,已逾子时。忽接苏先生信息,“书画名家”照片,赫然入目,端庄大气,遒劲有力。并附留言:“发来通讯地址,明天快递寄出。”看完以后,忽忆起先生的话:我太忙了,每日子夜方睡,凌晨六时即起,唯有夜间笔耕砚田。不禁对苏士澍主席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