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8日
第03版:

家庭文化刍议

■陈晓霞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社会组织,也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经济组织,还是人们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精神家园。人类存在有两个基本任务,“繁衍”和“生息”,都需要以家庭为单位来完成,家庭健康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稳定发展、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家庭文化是指家庭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的总和,是构成家庭与两性团体生活的思想与行为形态,是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不同社会、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家庭文化,在同一社会中,每个家庭由于其所处的社会阶层及环境等不同,也各有其独特的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家庭文化对家庭稳定及健康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家庭文化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家庭是人类文化最早的生成地带,是人类整个社会文化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族权弱化,大家族逐渐分解,现在的“一家”多指一个核心家庭。由此可见,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从关系来说,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共同群体。

家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西周时期的《易经·家人卦》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由此可见,家庭成员恪守其位、各尽其责的家庭伦理文化与家风初露端倪。西周的周公是中国家训的创始人,《尚书》中的《康诰》是成王时期周公诰康叔之辞,目的是要告诫康叔学习殷圣贤人的治国之道来统治殷遗民。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家庭以仁为本,以孝为先,善事父母。曾子在孔子相关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维护家庭伦理原则和规范的普遍意义,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不可违逆的道德操守。孟子则将亲亲的伦理原则绝对化,将“事亲”“尊亲”的道德看成是为人之至德,一切皆不得与此相违背。在《仪礼》《礼记》中,对家庭成员交往中的礼节以及婚丧礼仪等都有十分具体、详细的论述,如主人请客吃饭时的禁忌等。孔子、孟子及其弟子提出的孝文化强调,在家庭中的各个成员都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做到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在立志方面,《礼记·大学》篇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汉代将“以孝治国”作为基本国策,使“奉孝”走向了极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极度强调孝道,提出“三纲五常”之说,使之成为一种道德重压,导致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使良好的孝道发生变异,成为束缚人们言行的精神枷锁,对后世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中国古代家训的典范。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员,往往特别看重拟任官员的家庭出身,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一部流传后世的著名家训,这就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代的家庭文化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祖辈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与教诲。最有代表性的家训就是唐代李世民的《帝范》四卷,从十二个方面告诫子孙如何修身治国。宋代的家训较以前朝代更为丰富,在著名的司马光《温公家范》中,以儒家经典论证治国之本在于齐家的道理,提倡“治家者必以礼为先”,同时广泛选取历代人物史事作为“轨范”“仪型”,具体阐述各项道德准则和治家的方法。司马光认为,为人父母要严格教育子女,营造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且对子女要开诚布公、因材施教、一视同仁;为人子女要以孝为根本出发点,对父母尽赡养义务;兄弟相处要做到兄爱弟敬;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夫和妻柔;婆媳之间要做到姑慈妇听。责戒子孙要恪守勤俭节约的原则,以维护家族的长远利益。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相辅相成,治国要首先齐家,齐家是治国的基础。任何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的实施都必须从家庭做起,以礼治家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基本原则,唯有谨守礼法,才能保持家庭和睦。

元、明、清时期,在物质文化方面,不少富裕家庭开始修建非常美观的大宅院,形成了新的园林景观,家庭文化不断丰富,打造出了精美的木质、石质、金属质的家庭器皿。不少家庭用具因十分精致,成了名副其实的赏玩物品。在这一时期,不少家庭藏书丰富,家族修谱成为热潮,家训著作不断涌现。但是,由于元、明、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且封建势力对进步势力的压制也越来越严重,在家庭中妇女越来越没有地位,对妇女贞洁的畸形要求,使得不少妇女的人性乃至生命惨遭族权的摧残和扼杀。这一时期的家庭文化中掺杂了许多封建糟粕,所以,应辩证地分析,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辛亥革命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启蒙期。在这一时期,进步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家族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家庭文化受到抨击;他们提出了家庭改制的主张,倡导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以及破除所谓的贞操观等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的婚姻观得以确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渐趋平等,陈旧的家庭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家庭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特别是 1980 年的《婚姻法》,以及随后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为现代家庭文化的确立铺平了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倡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社会风尚,全国各地掀起了家庭文化建设的热潮。总之,新时代家庭文化具有了更多的现代性、自主性、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时代特征。

(作者系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2020-11-08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54447.html 1 家庭文化刍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