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打赢蓝天保卫战,不仅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更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任重道远。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切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凝心聚力、奋力攻坚,蓝天一年比一年增多,黑臭河流一条接一条减少,环境质量的好转让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
治污攻坚给出“济宁方案”
今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之年,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探索形成治污攻坚的“济宁方案”。
按照“导则引领、专家把脉、数据支撑、网格管控、上下联动、严厉问责”24字方针,科学治理、精准施策,创新实施了差别化绿色管控、构筑环保五大体系等有力举措。为防止污染治理“一刀切”,创造性提出秋冬季“3+4+5”绿色管控新模式,对管理水平、污染排放水平明显好于同行业的绿色标杆企业和绿色标杆工地,采取少予停限产或少停工措施。研究制定了16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导则,配套出台了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有效降低各类扬尘污染影响。在打好“碧水保卫战”方面,持续深化“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高标准编制《南水北调东线(济宁段)水质提升暨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全面开展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大气环境质量快速提升。全市pm2.5浓度每立方米48微克,改善12.7%;空气质量优良率62%,改善16.2%;空气综合指数4.83,改善13.6%。6至9月优良天数达到77天,同比增加21天,是全省6个完成生态环境部夏季攻坚目标任务的城市之一。
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辖区内重点河流断面稳定达标,全市南四湖及主要入湖河流20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考核目标要求,3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风险可控。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达到93.1%,均超出省定考核目标值。全市境内未发生破坏生态环境重大事件。
监管执法突出智慧高效
今年以来,在强有力的领导下,我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显著。
攻坚更智慧。积极探索“互联网+环保”新路径,累计投入资金4.25亿元,联合中兴公司和清华大学研发建设了济宁市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建立起“线上千里眼监控、线下网格员联动”的新型监管模式。
管控更精细。通过在线监测、在线监督、在线管理、在线指挥、分析应用等一系列技防手段实施,提升我市依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开发了南水北调及南四湖全链监控预警、环境空气质量短信告警等实用功能,入选“全国智慧环保创新十大案例”。
奖惩更合理。制定印发了《济宁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规定》,根据举报对违法行为作出处罚或者避免较大环境污染损害的给予奖励。
严查更科学。把常态化暗访、异地执法交叉互查作为重要工作措施,统筹全市执法力量,组织开展“四不两直”突击检查,严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24件,共处罚款5174.94万元。
“同频共振”凝聚攻坚合力
环境质量改善连着民生,连着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任务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推进,加快补齐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短板。
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定期听取研究生态环保工作,市级领导分工督导、市直部门包案督办、县级党委政府具体落实,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挂牌督办、跟踪问效,严格考核问责。坚持高处布局,创新实施“五个一”工作法,健全“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的闭环机制,全面提升方法落实执行力。通过精细分工,精准管理,全市上下从思想到行动上做到了“同频共振”,形成了攻坚合力。
市生态环境局还专门成立帮扶组,对县(市、区)每周不定时集中督查。配套建立“日调度、周通报、月奖惩”机制,实行“1+N”同奖同罚模式,激励全市生态环保系统以“争的精神、抢的态度、拼的作风”聚焦任务目标,以“专业、务实、笃定、争先”的济宁生态环境精神为基调,千斤重担众人挑,攻坚拔寨当先锋,全力全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