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逊
本报通讯员 刘淑燕 徐冉
春风十里,花香四溢。三五成群的游客漫步紫罗兰花海,纷纷举起相机、手机互相拍照,花香与笑声交相辉映。谁能想到,这样的场景竟会出现在泗水县东泽沟铺村——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东泽沟铺村位于泗水县泉林镇,村民以传统粮食种植和外出打工为生,村集体无副业,2014年被识别为省级贫困村。穷则思变,2014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东泽沟铺村,村支部书记陈传标带领村两委成员,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了改变传统种植结构、增加土地产出效益的脱贫路径。
北方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群众大多种植粮食、蔬菜等传统农作物,很少涉足花卉产业,特别是鲜切花。但鲜切花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异常火热,最普通的花卉批发价格也在每株1元以上,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东泽沟铺村在多方调研学习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建设冬暖温室大棚发展花卉种植。2015年,东泽沟铺村利用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建设了4个冬暖式大棚。
恰逢此时,在北京花卉市场摸爬滚打16年的村民赵文杰返乡创业。北京鲜切花市场火热,但由于北京土地、人工价格高昂,种植鲜切花成本很高。赵文杰此番回乡,就是想在家乡圈地种花,产品直接销往北京。得知村里建设了冬暖式大棚,赵文杰第一时间找到陈传标,两人一拍即合。赵文杰与村两委签订承包协议,每个大棚年承包费1万元,用于贫困户分红,贫困户年人均分红300元。同时花卉选种、育苗、种植、管理、剪裁、包装等环节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务工,带动了张富荣等贫困户日均增收60元。花卉种植技术要求高,既要胆大,又要心细。村民世代种植玉米、小麦,没有种植花卉的经验。赵文杰手把手教,“想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一亩地种花纯收入5万元,种小麦、玉米最多也就1000元,效益能增加50倍。”在赵文杰的指导下,几名家庭妇女将一株株娇艳欲滴的紫罗兰包扎成束,运往北京。
在花卉大棚示范带动下,东泽沟铺村又分别于2016年、2017年建设了5个日光温室大棚、3个冬暖式大棚。2017年,村民全部实现了脱贫,东泽沟铺村也顺利摘掉了“穷帽”。泉林镇副镇长蒋青说,东泽沟铺村的花卉产业扶贫效果很好,我们计划先在村里复制推广,然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花卉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益,最大限度提高扶贫项目效益。
发展特色产业是帮助贫困群众建立“造血”机能、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关键措施。泉林镇充分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整合涉农资金,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拓宽脱贫路径。近年来实施了蔬果大棚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机、服装加工、光伏等扶贫项目,较好地促进了贫困群众和贫困村脱贫致富。2017年,全镇31个项目共实现收益99.75万元,其中77.46万元用于贫困户分红。
针对无业可扶的贫困户,泉林镇先后为721户、1190名贫困群众办理了农村低保,为121户贫困家庭进行了危房改造,对287名贫困残疾人办理了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为610名贫困老人发放了174万元的孝善基金。
脱贫攻坚不是政府的独角戏。泉林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动员济宁如意集团、惠丰铸造等多家企业出资20余万元支持联建村扶贫项目建设,发动奔腾机械、康健葡萄庄园等企业解决贫困人口就业60余人。
如今的泉林镇,李家庙村的葡萄采摘基地、韩家村的蔬菜大棚、东泽沟铺村鲜切花大棚以及依托大舜文化产业园项目发展的“采摘游”和“农家乐”等项目成果丰硕。东泽沟铺村等10个贫困村全部顺利摘帽,一幅扶贫花开香满园的美景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