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赵延怀 李秀明
“我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原来天天闷在家里,只能靠政府救济,现在不一样了,镇扶贫办推荐我上咱合作社里帮忙种菜,干的都是些轻快活,没想到这辈子我还能自己赚钱花!”4月12日,在汶上县康驿镇绿科种植专业合作社西瓜大棚里,正忙着除草的“工人”王广来高兴地说。
为了帮助贫困户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彻底脱贫,自2016年起,康驿镇成立了7个扶贫车间,67个扶贫就业点,帮助那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使其在家门口实现脱贫。
自开展脱贫攻坚行动以来,为确保贫困户在物质、精神上双脱贫,康驿镇坚持扶贫、扶志双手抓,把“产业扶+项目”扶贫作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重要着力点。通过“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以提供创业贷款、统筹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表彰优秀“扶贫车间”等方式,引导、鼓励、支持农产品种植合作社、养殖场、苗木种植基地、服装加工企业开发就业扶贫专岗,在有条件的村利用村集体闲置场地创办厂房式扶贫车间(加工点),解决贫困人口就近就业问题,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脱贫。“自从将‘扶贫车间’建到了贫困户家门口,很多像王广来一样的贫困户过上了有活干、有钱挣的日子,实现了真正的脱贫。”康驿镇党委副书记杜科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