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素杰
近年来,济宁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学生资助政策,积极开展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建立健全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落实国家资助政策
确保“一个对象不能少”
去年以来,全市共资助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35万名。全面实施了学前教育资助工程,发放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不断提高义务段学生补助标准,不断扩大资助范围。高中和中职资助政策稳步推进,普通高校建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社会救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资助普通高校困难学生0.47万人。落实服义务兵役和基层就业大学生学费补偿工作,为134名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补偿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207万元,为高校315名学生办理了服义务兵役学生和士官办理了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成效显著。为1.9万名家庭贫困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1.5亿元,实现了我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全覆盖”和“应贷尽贷”的工作目标。
开展精准扶贫
救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对省定贫困村贫困户学生进行认真摸底,精准识别,建立了贫困学生信息台账,明确贫困学生姓名、年龄、所在村、所在学校班级、与贫困户户主关系等学生信息,并实施救助。全市共救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万多名,全面免除普通高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杂费,并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对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全日制农村贫困学生,免除学费,发放国家助学金;对升入高校的农村贫困学生,按“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优先发放国家助学贷款,优先发放国家助学金,优先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对建档立卡学生免学费。高校按事业收入5%的比例足额提取资助经费,确保了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积极推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普惠目标。为进一步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我市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全市共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补助2亿元,受惠学生69万人,确保了全市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
拓宽筹资渠道,多方面资助家庭困难学生。我市采取多种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了以政府助学为主,减免学费、助学贷款、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共同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积极宣传发动社会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激发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市组织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开展“爱心一日捐”活动,捐赠额逐年增加,由最初的不足100万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560多万元, 近年来,累计捐赠资金达2930万元。使用“爱心一日捐”资金开展冬季送温暖活动,组织人员深入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中,为他们送去慰问金,保暖衣物、米、油、面等物品,为学生购买车票。春节期间共走访建档立卡学生4007名,发放保暖衣物7537件。
精准施策
加大学生资助工作落实力度
我市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建立了高规格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不断拓宽职能范围,增加人员编制。通过工作督导和考核奖励,督促县市区完善资助机构建设,逐步增加工作经费,增加办公设备,增加专职人员,保障了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为有效整合救助政策资源、实现救助信息共享,进一步推进全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市政府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有效杜绝了多头重复救助、额度不平衡的问题。指导县市区、学校建立了县、乡镇、学校三级联动的资助管理制度,实行网络化管理,层层落实资助工作任务。
规范资助程序,落实资助工作责任。一是规范各项资助政策操作程序。印发了《济宁市学生资助政策认定办法及操作流程》,规范学生资助的申报、评审、审核、发放和监督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制度和学生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程序,细化管理,明确责任;二是建立责任人联系制度。改进和加强资助工作的日常管理,责任到人,实行问责制,督促工作开展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随机检查制度。一是联合市政府督查室、教育、审计、财政部门定期对各类助学金管理发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二是建立随机调度制度,随时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学生资助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三是认真开展“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市教育局、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开展“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的通知,组织县市区、学校对学生资助落实、执行情况进行自查自纠,从资助制度、监管责任、资助程序、资金分担、档案管理、资助宣传等方面逐项排查,对存在的问题限时整改。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资助管理水平。每年年初制定资助培训计划列入教育局年度培训计划,集中到济宁教育学院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资助政策,困难学生申请、认定、资金发放等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办法,并结合学生资助管理平台对各类资助项目进行上机操作演示,提高资助信息系统的使用水平。
注重宣传
不断丰富学生资助内涵
在济宁教育网开通了学生资助专栏,及时发布资助政策信息及工作动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平台,全方位开展资助宣传。将每年的9月份定为“学生资助宣传月”,制订了《济宁市学生资助宣传工作方案》,印发了《济宁市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海报15000份,张贴到学校、乡镇、村落、广场等人群密集的地方,确保不漏一村一居;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明白纸》100余万份,确保人手一份;征集学生资助宣传征文400余篇;在《济宁日报》、《齐鲁晚报》发表《我市着力打造学生资助全覆盖》、《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辍学》等资助宣传文章,将国家资助政策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到社会的角角落落。同时全面开通市、县、校三级学生资助工作咨询投诉热线电话,在官方媒体、网站主页公布热线电话号码,安排专人值守,确保工作时间保持畅通,通过热线电话及时搜集群众意见、答复群众疑问、处理群众投诉。通过广泛的正面舆论宣传,深入的政策解读,营造浓厚积极的社会氛围,切实做到了各类资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加强诚信教育,发挥资助育人双重功效。资助育人和诚信教育是学生资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市始终坚持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完善学生资助工作内涵,紧紧抓住教育工作的根本,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为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组织各县市区、学校积极开展资助育人诚信教育,通过上好一节诚信教育课,开展一次主题班会,组织一次演讲比赛,将诚信教育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受助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物质上帮助、精神上培育、能力上锻炼,发挥了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效,逐步建立资助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