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传伏 摄影报道
远处群山环抱,烟波浩渺宛如仙境;近处鹭鸟翩飞,库塘相依波光粼粼;脚下田园碧绿,五谷兴旺瓜果飘香……蓝天白云下,是一幅美丽和谐的自然生态画卷。在泗水县圣水峪,谁也不曾想到,昔日满目苍夷的荒岭,经过孙泽岭团队多年不懈努力耕耘,变成了绿色之岭,财富之岭,不仅为当地百姓拓宽了致富的门路,也让群众切身感受到碧水蓝天带来的甘美的享受。近年来,泗水县委、县政府将“生态立县”理念全面贯彻到“泗水实践”之中,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废弃矿山和破损山体修复力度,并出台矿区土地整理设计规划。在这种背景下,孙泽岭带领他的团队毅然推入到废矿修复的工程中去。根据废弃矿区资源的情况,他们经深入调研、认真考察,并与中国地质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瑞图西安研发中心等国内知名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于2011年启动了圣水峪废弃矿区的土地修复项目,他们秉承“土地修复、固废利用、新型建材、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原则,踏上了修复废弃矿山,发展生态农业的绿色发展之路。孙泽岭团队首先全力开展工艺创新与技术研发工作,完成了废矿高效综合利用技改和外矿同步加工工艺改造,建成了国内首创的湿法精细分级优质骨料生产线。湿法精细分级生产线是将提取铁精粉为主的传统工艺,转变成生产优质高清洁建材原料为主、提取铁精粉为辅、细微矿泥用作土地复垦的全新集约型生产工艺,使废弃矿区的资源综合利用率从5%提高到95%以上,能耗比传统生产工艺降低近40%。在减排方面,由于采用全闭路沉淀自洁循环水利用工艺,粉尘排放近乎为零,实现了无大气污染,无药剂污染的清洁治理目标。在此基础上,他们利用建材产生的效益,持续投资土地修复和生态观光农业,直至生态观光农业效益产出超过工业产业,最终替代工业产业,形成全新的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新型观光农业产业。从2011年至今,矿区先后流转农民土地3000余亩,累计完成土地修复1100余亩,其中种植葡萄700亩,种植樱桃、苹果、有机蔬菜等400余亩,初步形成了以鲜食葡萄、酿酒葡萄为主及各类果蔬为辅,集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孙泽岭积极吸纳周边村民通过在务工、土地流转等形式实现脱贫,目前已经带动周边黄家庄、后等齐、前峪等3个村庄200多贫困人口。“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前,我国把生态保护工作提高到前所有未的高度。为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为了子孙后代,孙泽岭团队时刻都在努力着,他们的创新实践为废矿治理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收获累累硕果。